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三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γ干扰素(IFN-γ)检测对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及结核病的诊断意义,并与结核菌素皮试(TST)进行比较。对抗原刺激全血24小时后IFN-γ水平与抗原刺激PBMC 5天后IFN-γ水平进行比较。 方法 研究对象共分三组,活动性结核组(57例),健康对照组(27例),肿瘤组(29例),分别用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PD),早期分泌抗原靶6kDa蛋白(early secretary antigenic target 6kDa protein ESAT-6),38kDa抗原与PBMC共同培养5天,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浓度,并分离细胞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IFN-γ mRNA的表达。部分标本同步进行全血+抗原和PBMC+抗原两种方法培养。 结果 在健康组中,TST与BCG接种史和排菌病人密切接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47和0.041),而以ESAT-6为抗原的IFN-γ水平在不同接触程度组中差异显著,在有无卡痕组差异不显著。抗原刺激后的IFN-γ浓度在结核组最高,肿瘤组最低。38kDa抗原刺激后的IFN-γ浓度对于结核病诊断的敏感性为64.9%,特异性为89.3%。仅有部分标本在RT-PCR后可见IFN-γ mRNA的表达,且其mRNA表达水平与上清液中IFN-γ浓度无显著相关关系。以PBMC为基础和以全血为基础的两种IFN-γ检测相关性良好(r=0.835,P(0.001)。 结论 ESAT-6刺激后的IFN-γ检测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诊断可能优于TST。38kDa抗原刺激后的IFN-γ检测可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抗原刺激PBMC 5天后IFN-γ的转录和翻译水平不平行。全血+抗原培养方法有可能取代PBMC+抗原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