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腹腔镜手术具有侵袭性小,瘢痕小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目前外科发展的趋势。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人工气腹的建立常常会导致患者的腹内压增高,使膈肌上抬并活动受限,对呼吸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结直肠癌手术时头低位也会使膈肌被动上抬,进一步加重其活动受限,胸腔容积减小,肺功能性残气量减少,从而导致部分肺不张的形成。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及住院时间的延长。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术中运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减少术后炎症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肺功能[1,2]。于永浩等人在2017版的肌松药合理应用专家共识中指出,全身麻醉时中度肌肉阻滞,气腹压达到12-15 mmHg时,虽然能有满意的手术视野和足够的操作空间,但当气腹压高于门静脉压时,可能会对手术患者内脏器官的静脉回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内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所以建议腹腔镜手术中应用深度肌肉阻滞,降低腹内压,以减少腹内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对腹壁的压力伤,但应注意术后肌松残留的诊治,残留的肌松药会增加患者肺不张的发生机率[3],增加患者在苏醒期间发生返流、误吸、低氧血症等风险增加。另外,全麻期间其他全身麻醉药物的残留会与肌松药产生协同作用,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影响患者预后[4]。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时较长,体位要求特殊,对患者生理影响更大,此类手术应用肺保护通气策略联合深肌松可能可以减少患者肺部损伤和并发症,使患者获益。本研究即通过比较患者气腹期间深度肌松下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与临床常规通气时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探求最有利的腹腔镜手术肺保护通气的麻醉管理方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65例自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40-65岁,ASA分级I-II级。根据随即数表法按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其随机分为T组(深肌松肺保护通气组)和C组(深肌松常规通气组)。所有患者均采用TCI血浆靶控输注诱导及维持,术中维持气腹压10~12mmHg,吸入氧浓度为40%,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4-20次/分,肌松持续输注,采用肌松监测维持PTC<3,其中T组采用PEEP=LIP+2crmH20,肺复张采用容量控制复张法,每30min或呼吸管路断开时进行一次肺复张,分别在气腹前,气腹30min,1h,2h,术毕即刻,术后1h,出PACU进行血气分析,记录血气结果,及术中呼吸参数,手术时间。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转归等;气腹前及术毕1h后抽取动脉血检测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氧合功能(PaO2、PaCO2、PH、乳酸Lac)、换气功能(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PA-aDO2)、分流率(Qs/QT)、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呼吸力学(PpeAk、PPLAT、肺顺应性(Lung Compliance,CL))等呼吸功能相关指标。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吸烟史、手术时间、ASA分级及合并症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个时间点循环指标除T3时刻T组心率稍高于C组外,其余时刻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患者数比较,肺保护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相关指标比较,离室时T6时刻PaO2、氧合指数(OI)值T组高于C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分流率(Qs/QT)值低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T3、T4时刻气道压T组稍高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天数比较,T组少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个时刻各指标两组间手术时间、PaC02、肺顺应性(CL)、术前术后血浆中炎症因子IL-8和TN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深肌松下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与传统仅小潮气量通气组相比,肺保护通气策略术中PPEAK、PPpLAT高于对照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术毕离室时患者PA-aDO2、Qs/QT均低于对照组,且氧分压及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肺保护通气策略用于深肌松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以改善患者术后氧合情况,缩短住院天数,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肺保护通气在深肌松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几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