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面交联酸酸压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i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别占有世界总油、气储量的48%和28%,中国石油走向海外正面临着大量低渗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急需进一步开展深度酸压储层改造技术的研究。本论文研发了酸性环境下的稠化剂和交联剂,进行了地面交联酸酸压技术的系列机理研究与现场试验。通过RV30耐酸流变仪完成了地面交联酸的交联与破胶机理及耐温耐剪切等流变性实验,实现了强酸性环境下交联时间(0~240s)与交联程度(30~3000mPa·s)的调控。采用旋转岩盘仪对比进行了常规盐酸、稠化酸和地面交联酸在不同温度、酸浓度、稠化剂浓度、转速、反应时间等条件下的酸岩反应实验,并对其特性进行了表征,显示地面交联酸的酸岩反应速度常数通常较稠化酸低1~2个数量级。利用酸蚀裂缝导流试验装置进行了常规盐酸、稠化剂、地下交联酸、地面交联酸及不同工艺(单级与多级注入、闭合酸化)等情况下的酸蚀裂缝在不同闭合压力下(10~55MPa)的导流能力试验,并对酸蚀裂缝壁面的溶蚀形态进行了描述;地面交联酸的酸蚀裂缝在50MPa下具有70μm2cm以上的导流能力,是五级稠化酸注入的1.25~1.73倍,而同时具有深度0.8~6.2mm的酸蚀沟槽。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塔里木油田、磨溪气田及桩西油田的碳酸盐岩储层的深度酸压改造试验中,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桩古10-11井累产9775吨原油后进行了酸压改造,由压前的1.2t/d增加到稳产20t/d,是酸压前的16.67倍,五十五天累计产油1220t。   近三年来对地面交联酸交联机理、流变性、酸岩反应动力学性质、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室内实验与在三个油气田的现场试验的研究表明,研发的强酸性环境下交联的稠化剂与交联剂,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交联时间与交联程度的控制,特别是在三个油气田现场进行的地面交联酸酸压技术的施工成功,标志着一项新型地面交联酸深度酸压工艺技术的形成;酸岩反应动力学比较实验显示地面交联酸的缓速性在同等条件下最为显著,其酸岩反应动力学特性在国内外的第一次表征,有助于实现造长缝的目的与酸压设计的优化;最先报道了地面交联酸的系列流变性实验,对地面交联酸机理的认识与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还没有其它单位开展相同或类似的地面交联酸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模拟试验,一定程度揭示了酸岩反应特性及相关因素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本论文开展了上述方面的创新性工作,形成了新的地面交联酸深度酸压工艺技术。但在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目前正在进行高价阳离子与工业盐酸中杂质影响交联机理的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油田的开发,油水井套管的变形和损坏严重地影响了原油的正常生产,对油田的稳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也给油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葡萄花油田北部(以下简称“葡北油田”)是
振动压路机是得到广泛应用的工程机械。许多学者已经对振动压路机动力学建模以及减振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振动压路机振动系统是多自由度振动系统,但他们忽略了驾驶室
辽河稠油的蒸汽吞吐自“六五”以来,从试验到全面推广的二十余年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较成熟技术。伴随着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的逐步成熟,蒸汽吞吐稠油的产量规模也逐步扩大,目
我国油田当前的套管损坏形势非常严峻,套损问题已成为油气生产的瓶颈,其损失十分巨大。油田复杂的地应力条件是导致套损的根本诱因之一,而关于套损的实时监测研究则是极具挑战性
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随着建筑市场运行机制的变化和投资体制的调整,项目成本逐步向市场转移,并
空心抽油杆是为了有效开采“高凝、高粘、高含蜡”原油的特种抽油杆。除了通过空心抽油杆的中心孔道向井下注入热载体(热油、热水、蒸汽)、化学药剂或下入加热电缆进行降粘溶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由大量传感器节点所构成的分布式网络系统,能够有效采集与传递各种环境和目标信息。在工业场景中,由于受到规模巨大、网络异构、传递时延、有向传输等内在因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应用于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高新技术。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一些特性及其代谢产物,对地下原油进行降解、降粘
本文首先研究了低渗透油井产能规律,考虑到低渗透油层的渗流规律不服从达西定律的特殊性,从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及气液两相渗流的经典公式出发,推导出抛物线形的低渗透油井产能计算
覆层零件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层状非均质材料零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力、机械等各大工业领域。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类零件的建模方法,而且现有的主流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