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生态效应评价及增殖放流物种生态容量评估 ——以莱州湾芙蓉岛人工鱼礁区为例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压力下,局部海域环境恶化,近海生物资源衰退现象日益严重。为此,我国加快了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活动,以期通过海洋牧场建设达到修复受损生境和养护生物资源的目的。自2015年开始,加上2020年第六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目前已经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136个。日益扩大的海洋牧场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海洋牧场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和增殖放流物种承载力评估的研究缺乏。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亟待基础理论和技术的支撑。本文以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芙蓉岛西部海域海洋牧场示范区为例开展研究。分析芙蓉岛鱼礁区与非鱼礁区水环境参数差异,建立了芙蓉岛人工鱼礁Ecopath模型,给出增殖放流主要品种许氏平鲉、三疣梭子蟹的生态容量数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鱼礁区生态系统能健康水平。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芙蓉岛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水温、溶解氧、盐度、p H等水文环境参数,发现所有水文环境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05)。冬季鱼礁区的溶氧显著高于非鱼礁区(P<0.05)。春季和秋季鱼礁区p H值显著高于非鱼礁区(P<0.05)。鱼礁区生态条件较好,有利用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引发水体p H升高。鱼礁区氮营养盐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不同季节氮营养盐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鱼礁区COD平均浓度2.12±1.21mg/L,非鱼礁区COD平均浓度1.90±0.92mg/L,冬季鱼礁区与非鱼礁区COD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冬季鱼礁区COD浓度达到最高,浓度为3.53±0.77mg/L;冬季鱼礁区与非鱼礁区COD浓度较秋季显著升高,说明冬季该水域生态系统有机污染情况有所加重。根据地笼、刺网数据,鱼礁区捕获渔业资源种类数31种,多于对照区的24种;鱼礁区渔业资源生物量是对照区的2.15倍,鱼礁区与对照区第一优势种均为蟹类;鱼礁区物种多样性指数、站位间物种均匀度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区,说明人工鱼礁的建设有益于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功能。2.基于Ecopath分析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结构和能流特征,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3.974之间,最低营养级为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营养级为1。处于最高营养级为花鲈功能组,营养级为3.974。牧食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9.871%,而碎屑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10.96%,总系统转化效率为10.23%,略高于10%的林德曼转化效率。系统连接指数为0.299,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16,系统Finn循环指数为5.83,系统Finn平均路径长度为2.655,说明系统的能量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能量传递阻塞的情况。3.根据模型估算得到的许氏平鲉和三疣梭子蟹的生态容量分别为0.129t/km2和4.72t/km2,分别为现存生物量的1.54和3.69倍;达到生态容量前后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参数均无显著变化。可见,许氏平鲉和三疣梭子蟹的生物量增加至生态容量时,对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成熟度无显著影响。许氏平鲉增殖放流生物量为0.0882 t/km2,假定许氏平鲉增殖放流是体重为70g/尾,芙蓉岛西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共建设人工鱼礁面积16万亩(约106.67km2),可计算得到该海洋牧场许氏平鲉增殖放流尾数为13.44万尾。4.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芙蓉岛鱼礁区健康水平,选取水质环境因子、群落结构因子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因子三类共18个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指标的两两比较确定指标权重值,最终得到鱼礁区与对照区四个季度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结果显示芙蓉岛鱼礁区与对照区生态系统均处于较健康状态,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四季度平均为0.7075±0.046,非鱼礁区为0.6785±0.048,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优于非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季节间比较为夏季(EHI=0.743)>秋季(EHI=0.704)>春季(EHI=0.696)>冬季(EHI=0.630)。
其他文献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引起的高致死性、全身性的疾病,多发生于鲑科幼鱼,死亡率可高达100%。在我国IHN的快速和广泛传播,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鲑鳟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病最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以耐高碱自然优势种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鱼体鳃、肠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体系,探究碱胁迫对瓦氏雅罗鱼原代鳃、肠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功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在鳃、肠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从而在瓦氏雅罗鱼碱耐受机制角度达到对钙调蛋白作用机理的初步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评估了瓦氏雅罗鱼鳃、肠细胞对急、慢性碱耐受性及鳃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厄瓜多尔等国家,自引进后其在我国的产量逐年上升。种虾是凡纳滨对虾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然而,我国大部分种虾是由国外进口种虾的扩繁苗种培育产生的,对国外种虾资源的依赖性严重制约着我国凡纳滨对虾产业的发展。不同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体型性状不同,繁育性状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凡纳滨对虾不同群体的繁殖性能及幼体发育情况;通过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又称小白虾、迎春虾,主要分布于黄渤海浅海低盐水域,是我国重要的中小型经济虾类。脊尾白虾为广温、广盐、广布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强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特色养殖品种。我国有低洼盐碱水域4600万hm2,具有养殖潜力的盐碱水面积可达667万hm2,盐碱水由于具有高p H、高碳酸盐碱度及离子组成复杂等特点,阻碍了盐碱水资
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主要分布在热带印度洋东部,东南亚,澳大利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也是我国龙虾养殖品种之一。目前,锦绣龙虾的人工养殖主要依靠捕捞野生苗种进行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且对水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人工养殖条件下,氨氮是影响虾类正常生理代谢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高浓度氨氮会对养殖水体中甲壳动物的生理机能及免疫抵抗力产生显著影响,
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对虾养殖种类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日本对虾不耐低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3~32℃,低于10℃时就会出现停止生长和侧倒现象。北方地区冬季温度过低,限制了日本对虾养殖面积的扩大,严重影响其养殖周期,最终限制了北方地区养殖总产量,因此了解日本对虾低温胁迫应答机制,培育出耐低温的新品种,成为解决其产业受限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属于舌鳎科舌鳎属,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高密度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引起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对半滑舌鳎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半滑舌鳎高密度工厂化养殖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半滑舌鳎感染哈维氏弧菌过程中不同时间节点的肾脏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探究了半滑舌
石斑鱼是世界性的名贵海产鱼类,也是我国海水捕捞和养殖的重要鱼类,养殖产量位居海水鱼类前列,在产业发展中具有支柱性作用。近年来,石斑鱼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直接导致苗种需求量的急剧增大。但是石斑鱼人工育种技术难度大、苗种成活率低、大规模的生产还可能会导致种质资源的退化,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在石斑鱼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杂交育种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杂交育种,选育一些苗种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
自2010年以来,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业出现以性早熟和生长缓慢为主要特征的“铁虾”现象。近几年,“铁虾”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业的绿色发展。为探索罗氏沼虾“铁虾”的致病机理,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500分别对罗氏沼虾“铁虾”和正常罗氏沼虾的眼柄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6.42 G高质量数据,拼接后得到221901条Unigene,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的增加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养殖病害问题越来越突出。病害问题不仅给水产养殖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水产品质量、水环境安全以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深入研究疫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流行规律、感染与致病机理、免疫制剂与宿主作用机制等理论性问题,成为水产养殖健康、绿色发展的需求。本论文分为3个内容,分别开展了Vp AHPND卵黄抗体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抗Vp A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