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电影在资金、人材、摄制诸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多年来井水不犯河水的分裂格局彻底被打破,经济上的互惠互利甚至逐渐消融了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坚冰。时隔30多年以后,两岸三地电影终于开始汇流,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两岸三地电影界及学术界的人士也逐渐恢复共识:“中国电影”是由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的电影共同组成的,缺少哪一个部分都是缺憾不完整。为了回避敏感的政治歧见,他们还为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起了一个统一的新名字--“华语电影”,消弭了国片、港片、台片的区分。
新世纪的今天,两岸三地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步伐正在稳步推进,三地电影合作、合拍的实践更加水乳交融。在中国电影诞生百年的时候,中国电影学术研究逐渐汇聚形成“华语电影”、“重写电影史”、“文化研究”等三大主题。和“中国电影”相比,“华语电影”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是一个更加宏观的研究对象;“重写电影史”作为一个基本的研究范畴,实际是“华语电影研究”整个学科领域发展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归宿;“文化研究”则是一种带有全球性、跨学科性、跨文化性的新的研究方法与范式。如果将三大主题整合起来,就会获得一个更加宏大的命题:适当借鉴文化研究范式,重写华语电影的历史,完成中国电影大历史的总体性叙事。
本文的主标题为“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副标题为“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前者规定研究对象,后者揭示研究路径,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电影大历史叙事”这个总任务下面的一个子课题。旨在通过对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某个时段、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考据与阐释,作为一块货真价实、质地坚韧的“墙砖”嵌入到中国电影历史叙述的长城中,为后来的历史凭吊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线索与证据。并试图以此探寻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三地电影逐渐汇流的精神根源以及上海电影传统作为中国电影大历史叙事的核心价值的历史文化依据。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明选题的缘起、意义、作者对于本项研究的情感立场以及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题为“上海电影传统的内涵及其甄别标准”,分别从体制、人脉、文化等三方面分析上海电影传统得以形成的语境。文章认为:上海电影以私营影业为主的商业产业体制、以自由电影人为生产主体的人脉传统,有利于形成一种多声部辩证的复调文化传统。上海电影传统作为一个丰富的文化体系,蕴含着现代性、开放性、多元性、政治性、革命性、阶级性、商业性、大众性、民间性、娱乐性、正统性等诸多品质;第二章题为“上海电影传统与新上海电影”,主要从体制改造、人员调整、思想整风等三个环节分析老上海电影传统在1949年以后的变迁:第三章,以南下影人为核心,沿时探询香港电影在体制、人材、文化诸方面对上海传统的继承,并对沪港两地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较;第四章,详细梳理从上海到台湾的迁徙过程中,老上海的电影体制、人员队伍的流动情况,并以政宣电影、健康写实电影、黄梅调电影、琼瑶电影为例,详细说明上海电影传统从上海到台湾,或者从上海转道香港再到台湾的绵延与新变轨迹:结语部分,是作者对本项研究的点滴心得:上海电影传统作为具有文化超越性的中国电影大传统,理应成为中国电影大历史书写的核心价值依据;上海电影传统变迁与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历次重大转折之间的同构关系,可以作为电影史分期标准的重要参照。本文仅仅属于对“中国电影大历史书写”的一次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