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消渴病发病与中医体质分型之间的相关性;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消渴病常见体质类型的疗效评价。研究方法1.本研究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芜湖市中医院患者,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消渴病诊断标准,1999年WHO专家委员会报告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缓和302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得出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BMI,检测患者血常规、生化指标,主要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肝肾功能。2.将302例病人按就诊顺序依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151人。所有纳入试验的患者均给与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予以加用中医治疗方案,2组均以2个月为1个观察周期。采用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中医证候积分评判疗效。3.得出3种最常见体质,每种体质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各随机抽取10例,得到30例试验组与30例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302例患者中,平和质有102例(33.7%),气虚质39例(12.9%),阳虚质14(4.6%),阴虚质58例(19.1%),痰湿质42例(13.9%),湿热质27例(8.9%),瘀血质13例(4.6%),气郁质7例(2.3%),特禀质0例。平和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为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不同性别与中医体质分布经卡方检验P<0.05(P=0.028),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阳虚质分布与性别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体质类型分布与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2.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之间年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中医偏颇体质人群之间病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阴虚质和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的平均病程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其他体质人群平均病程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阴虚质组的BMI均值明显低于其他组,与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瘀血质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平和质FPG、2h PG、Hb Alc与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之间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同体质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体质类型之间TC、TG、LDL-C之间无明显差异。5.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h PG、Hb Alc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FPG,2h PG治疗后下降幅度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Hb Alc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7.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平和质为消渴病患者主要体质类型,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为消渴病患者的主要偏颇体质,其中阴虚质为最主要偏颇体质,与消渴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相符合;2.8种体质类型中,阳虚质多见于女性,痰湿质患者的BMI最高,阴虚质在偏颇体质中病程最短,表明阴虚质可能为糖尿病早期出现的体质类型,而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能会出现虚证、血瘀、痰湿等病理改变;3.平和质FPG、2h PG、Hb Alc与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之间相比较差异明显,说明偏颇体质患者较平和质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糖代谢紊乱;4.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TC,TG,LDL-C之间无明显差异。痰湿质TC、TG、LDL-C水平高于其他体质类型,说明痰湿质可能存在更严重的脂代谢紊乱。5.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长期血糖,并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及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