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介质非线性与各向异性的地震波响应及其成像效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勘探实践说明了地球内部介质的复杂性。地球介质的复杂性研究对于提升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构造等地震探测能力,提高资源和能源地震勘探精度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目前,对于地震勘探而言,地球介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介质的纵横向非均匀性、各向异性和非线性。其中,介质各向异性和非线性研究是近20年来地震学和勘探地震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本论文在简要概述地球介质复杂性研究现状基础上,重点为研究地球介质中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的正、反演问题。   文中首先概述了介质各向异性及非线性状况下弹性波传播的基本理论,为后续正、反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进而选择了具有低频散、高保真特点的近似解析法进行了各向异性和非线性介质中三分量地震记录的合成研究,讨论了介质的各向异性和非线性对三分量地震波传播的波场响应。基于国内外现有观测资料尚绝大部分为单分量记录(垂直分量)的现状,作者在介质各向异性成像方面,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利用观测的VSP或地面地震资料,进行了地下反射的叠前偏移成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忽略各向异性效应,将会使最终成像剖面不同程度地失真,考虑了各向异性影响,其所得介质结构和构造成像质量会得到极大改善,且该方法亦适用于三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其二是考虑存在三分量地震资料情况下,利用地震波旅行时与偏振信息联合反演介质各向异性参数。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①结合数值模拟手段,较系统地研究了地球介质各向异性和非线性对弹性地震波场响应,指出各向异性和非线性地震波场特征对于探测地球内部裂缝裂隙区,理解地球内部不同形变场和形变机制均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②发展了基于各向异性模型和不同观测方案地震资料的地下介质结构成像叠前偏移方法。VSP、地面观测方案下的合成数据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结构和构造成像质量明显提高,为各向异性研究提供了一项处理高效、实用性强的叠前成像技术;   ③发展了与观测资料相匹配的各向异性结构旅行时反演和旅行时/偏振联合反演方法。指示忽略各向异性响应,将有可能造成地震资料反演及其后续解释的错误。
其他文献
地质基础研究和金属矿藏、油气勘探对研究构造细节提出了要求。重力梯度因其固有特性,在反映局部地质构造方面优于重力。国内外,重力梯度的测量得到复兴和发展,重力梯度在地质构
学位
大地震、火山爆发等诸多激励均能激发地球产生整体的连续振动,这就是地球的自由振荡现象,通常表现为驻波形式的全球整体振荡。自由振荡是地球的本征振荡形式,其振荡类型受地球的
近年来,随着新闻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舆论监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泰兴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广播和中国·泰兴网两大媒体优势,开展舆论监督的实
电离层物理是以探测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对电离层的探测研究在该学科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电离层科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新的探测手段和探测方法总是不断地推动电离层物理研究的发展,而
磁通量传输事件(Flux transfer events,FTEs)的研究对于理解磁重联具有重要意义。FTEs自被提出以来已有将近40年的研究,并且许多研究均表明太阳风的条件对该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大
本文研究海上多分量地震勘探资料的波场分解。当上行P波和S波分别入射海底时,通过研究它们引起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把地震记录的水平和垂直分量进行分解,得到纵波和转换波;在已知海
本论文基于多卫星探测方法对亚暴期间极区和磁尾区域场向电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论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涵盖前两章,第一章中简要介绍了亚暴现象及物理过程,并介绍了极区
电离层物理学科是在观测技术与理论研究的相互促进中发展起来的。电离层科学的发展历史证明:电离层物理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地对探测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而新的观测手段和探测方法
网络视频凭借其灵活的呈现方式、深厚的受众和资源基础,引得各大卫视选秀节目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然而具体到合作内容层面可以看出,此前选秀节目与视频网站的合作,更多还是
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是利用叠前道集上地震反射波振幅与炮检距(或入射角)的关系来研究油气的一种方法。这一技术是在弹性波理论上建立的。从AVO技术产生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