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产品加工业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业经济发展的桥梁。入世以来,中国水产品加工出口实现不断增长,虽然我国水产品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中份额高,出口量大,但仍然存在企业生产技术较落后、产品竞争优势低等制约性问题。从理论角度而言,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出口市场,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这也是众多学者证实的“出口学习效应”。然而,一些中国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大量的加工贸易、较低的资本劳动比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率悖论”现象的产生,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反而低于非出口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率并没有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张而提高。但是这一结论并未形成共识,不同行业的数据样本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基于新新贸易理论与中国制造企业的现实背景,本文以具有“典型悖论特征”的水产品加工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2005-2010年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对中国水产品加工企业出口行为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效应(“出口学习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本文测算了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核密度分布状况和企业个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接下来,在对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生产率进行对比之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企业出口选择的角度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进行静态分析,并进行企业异质性检验;最后,运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以企业出口密集度与出口量作为衡量企业出口参与程度的指标,具体分析水产品加工业“出口学习”的动态效应,并进行滞后性检验。通过研究发现:(1)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劳动贡献率大于资本贡献率,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劳动投入获得;从核密度分布情况而言,2005-2010年间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单峰、微偏态分布形势,峰值由尖锋向宽峰逐渐转变,发展趋于均衡;在企业异质性方面,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非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高于内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最高,西部地区企业紧随其后,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中部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最低。(2)经过检验发现,总体上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高于内销企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3)倾向得分匹配(PSM)检验得出,水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可以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存在“出口学习效应”。(4)中国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存在企业异质性。具体而言,在子行业方面,水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出口,主要增加了水产品冷冻加工行业和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腌制加工行业企业的创新概率,并且出口对水产品冷冻加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作用更为显著;地域差异方面,经过倾向得分匹配,中部地区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处理效应系数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企业,最后是西部地区,表现出了企业学习能力的收敛性;在企业所有制方面,企业出口可以显著提高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效应更显著。在企业经济性质方面,出口能够明显提升内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外资企业没有起到明显的创新激励作用。(5)初入国际市场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随着出口深化,全要素生产率逐渐降低,“出口学习效应”具有峰值;“出口学习效应”存在滞后性,长期而言,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据此,提出以下三方面政策建议:第一,通过制度改革、人才流动等措施,促使企业时刻保持学习和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敏锐性;第二,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西部地区水产品加工业的外向型发展;第三,建立健全行业管理机制,例如优化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完善对外贸易保护制度,在促进本土水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激发企业进行持续学习、创新等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