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组耗能棒的预应力装配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多集中于以“等同现浇”为准则的“湿”式连接框架。这种采用现浇混凝土连接的装配结构形式,可以较好地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与安全性,但是工程界对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力学性能仍然持有一定争议。现浇区的混凝土浇筑与钢筋精确对位,也会对结构的设计、加工、安装提出额外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装配式结构快捷高效的优势。因此,应当在大力发展“湿”式连接框架之外,再开辟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以满足未来装配式建筑结构多样化的需求。而“干”式连接框架结构,相对有着安装高效、受力机理明确的优势,是一种可行的装配式结构形式。这种“干式”连接框架的基本原理,在于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将预制的梁柱构件压接连接在一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成组耗能棒的预应力装配混凝土框架节点(简称预应力装配框架节点),以及配套的纵向削弱式耗能圆棒。
  该新型预应力装配框架节点,由预制的梁体、柱体以及局部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梁、柱由无粘结预应力筋压接连接。预应力筋采用曲线线型,从节点中心穿过,在梁体侧立面穿出并锚固。纵向削弱式耗能圆棒(简称耗能棒)由内部纵向削弱圆棒与外部约束套筒组成,是一种基于屈曲约束机理的小型耗能棒。耗能棒布置于梁柱连接处梁体的上下表面,通过梁端压接面开合进行能量耗散。本文依次进行了单根耗能棒性能研究、成组耗能安装形式研究、实际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和整体框架结构抗震分析研究等四个层次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为了全面系统地对耗能棒性能进行研究,本文将耗能棒的研究划分为芯棒构造研究、套筒构造研究以及耗能棒整体性能优化研究三部分。首先,研究了不同截面切削比、不同截面形式、不同削弱长度的芯棒对耗能棒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耗能棒上自由端失稳的机制。分析表明,耗能棒截面切削比应保持在0.35以上,以避免上自由端进入塑性而失稳。截面形式对构件的性能影响较为明显,采用三边切削形式的构件性能最好。切削长度对构件影响有限,但构件过长有可能增加摩擦力的影响。其次,建立了芯棒与套筒相互作用的分析模型,研究了套筒在芯棒集中荷载影响下的受力特性,给出了避免套筒局部鼓屈的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并推导出三边切削型耗能棒套筒的厚径比不应超过0.283。最后,进一步研究了Teflon垫块对芯棒与套筒接触状态以及耗能棒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设置Teflon垫块可以明显改善单边与双边切削型耗能棒的力学特性。
  2)针对耗能棒在整体框架中的应用位置,提出一种可拆卸的成组耗能棒安装构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三种采用成组耗能棒进行分级耗能的衍生构造:长短耗能棒分级耗能、蝶形弹簧分级耗能、摩擦滑移分级耗能。通过理想转动梁加载试验,检验了成组耗能棒锚固安装构造的安全性以及分级耗能的可行性,并采用单自由度节点的时程动力分析研究了分级耗能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时程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中震位移的分级耗能设计方法。
  3)新型预应力装配框架节点的研究采用了试验、理论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探索了该新型节点的力学性质与抗震性能。本文首先采用拟静力加载检验了该新型预应力装配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表明,牛腿对节点的性能的影响较大,牛腿出现损伤时,结构的自复位性能明显降低,采用UHPC高强牛腿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完全保证结构重复使用中的自复位性能。接着在对比试验结果与已有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对试验节点进行了理论计算,提出了一种优化的预应装配节点设计方法以及预应力装配框架节点的分级耗能设计方法,采用开源有限元软件 OpenSees 对试验节点进行了模拟分析,对比了杆系模型与转动弹簧系模型两种建模方式。最后,在转动弹簧系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型预应力拼装框架、普通混凝土框架以及采用分级耗能设计的预应力拼装框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比了几组框架模型之间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型预应力装配框架节点的残余变形明显小于普通混凝土框架,但二者结构动力响应基本一致。同时,新型预应力装配框架节点结构发生中等或严重程度破坏的概率要小于普通混凝土框架。而经过分级耗能设计的预应力装配框架相对原预应力装配框架结构在结构动力响应上的变化较小,但是发生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完全破坏的概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其他文献
传统木结构是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许多至今尚存的古木建筑残损情况非常严重,亟需采取必要的修缮措施;同时,随着国家对木结构建筑的政策支持以及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定位,新建或重建的传统木结构工程也日益增多。无论是出于对古木建筑保护还是重建的目的,都需要深入了解传统木结构的受力性能。  榫卯连接是传统木结构的主要连接形式。榫卯节点由于加工时截面受到削弱,成为结构的薄弱环节;
学位
随着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结构的概念开始在土木工程领域兴起与发展。索穹顶结构体态轻盈、形态控制易于实现的特点正是结构智能化所必须的关键属性。因此对引入了智能结构概念的自适应索穹顶结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130m跨度设内拉环的肋环型索穹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构件中加入作动器,使之成为能根据需求对结构形态进行调整的自适应结构。从索穹顶结构基本理论出发,系统的对其进行了多种目
大跨度桥梁的安全评估是结构健康监测的目的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为实时掌握桥梁的安全状况,迫切需要实现桥梁结构静动力特性的实时识别、有限元模型的自动修正以及在线安全评估。以灌河大桥作为工程背景,建立基于健康监测的大跨度斜拉桥在线安全评估方法。  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通过数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识别方法生成频率-MPD稳定图,采用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自动分析,从而实现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自动识
学位
辐射板作为一种新型空调末端形式,能够结合通风系统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因辐射空调系统相对于传统对流空调系统拥有更加舒适和节能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到建筑中。在写字楼、大型商场、高铁站等公共建筑中透明围护结构面积占比较大,入射的太阳辐射也较多,当在这些建筑中采用辐射空调系统时,太阳辐射不仅会影响辐射板的传热计算,还会对室内热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各类手册、标准中,辐射板的
目前我国北方民居以燃煤为主的供暖方式污染严重,能耗巨大,采用热泵技术的“煤改电”供暖是国家正在推行的节能减排举措。但常规空气源热泵供暖普遍存在热舒适性较差、在室外空气温度较低时效率低的问题。考虑辐射供暖系统拥有较高热舒适性的优点,本文基于建筑物热环境特性,结合热泵的性能特点,优化空调末端布置方式,并与风机盘管相结合,对此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冬季工况时,建筑物热负荷及系统总能耗随室外气候环境、室内
空气源热泵是夏热冬冷地区主要的供热方式,但冬季室外换热器结霜带来了能耗增大、性能衰减等一系列的问题。表面改性技术因良好的抑霜特性成为了空气源热泵研究的重点。空气源热泵在该地区冬季制热时,室外换热器翅片表面结霜通常包括:液核形成,凝结生长,液滴冻结、霜晶生长四个过程。其中,液滴的凝结生长是结霜的基础,若能去除凝结液滴,则可从“源头”抑制结霜。本研究在表面改性技术基础上综合外加气流作用,采用可视化实验
混凝土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随着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程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耸结构、大跨径桥梁以及其它特殊工程结构的得以出现并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些高耸大跨径等特殊结构中,结构自重的影响对该类型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困扰。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性能好和耐火性能优等特点,恰好能够有效减轻混凝土结构自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工程领域的应用。混凝土在实际结构中的应用
学位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结合了预制装配技术和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特点,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装配式结构体系之一。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往往采用“等同现浇”的设计理念,但是传统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自重、刚度和承载力较大,延性和耗能能力较弱,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底部和连梁处会形成塑性铰,钢筋和混凝土的塑性发展是永久性损伤,难以修复。为改善传统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和满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学位
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优越且造价合理,广泛用于抗震烈度高的地区。剪力墙构件作为主要抗侧构件,既要承受上部结构传下来的竖向荷载,又要承受地震及风引起的水平作用。近年来,高性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提高结构性能、减轻自重及节约成本方面发挥巨大优势。其中,高强钢筋作为一种较常用的高性能材料,可减小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率,节约钢筋用量,且可以增加钢筋间距,防止局部位置配筋过密,便于施工。600MPa
学位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S)可为评估大跨度桥梁运营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来源。现阶段,由于监测数据异常率高、自动分析手段尚未成熟等问题,桥梁监测数据与运营状态评估之间仍难以有效衔接。因此,本文以世界首座千米级斜拉桥——苏通大桥为工程背景,结合该桥SHMS记录的长期监测数据,紧紧围绕桥梁自动监测和海量数据分析两个研究热点,开展大跨度斜拉桥动力性能演变规律及其运营状态评估研究。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