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归纳总结苏稼夫老中医的主要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2.学以致用,在总结老师治疗吞咽障碍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体验提出一种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新疗法并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 方法:1.学术经验总结:通过跟师3年的理论学习与临证实践,全面系统总结老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从理、法、方、穴、药多方面寻找切入点,探寻老师学术思想渊源,分析其学术思想的轨迹,最终总结老师学术思想的精髓。同时在总结老师学术思想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以期对老师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化和补充。 2.临床研究部分是本人在整理、总结老师治疗吞咽障碍经验过程中,在其“以通为用”学术思想指导下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提出的一种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新方法,强调治疗取效的关键在于选穴和针法的有效结合。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及针刺加康复组,每组各30例,三组病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偏瘫肢体功能训练,(1)针刺组(增加通咽利窍针法治疗);(2)康复组(增加吞咽训练);(3)针刺加康复组(增加通咽利窍针法及吞咽训练)。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及表面肌电图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电生理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1.学术经验总结:苏稼夫老中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坚持开拓创新,形成了以“通”为用的学术思想,认为针灸治疗的核心在于“通”,强调“通经脉、调气血”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深的医学造诣形成了其自身的学术特色。其临床上重视经络辨证,主张在经络辨证基础上,结合脏腑气血辨证来开展针灸治疗。经络辨证中还重视气街理论,强调气街是经气循行的通路,是加强经脉脏腑横向联系的通路。针灸手法上强调取效关键在于精准的辨证取穴和精湛的针刺手法,手法对针刺取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刺时重视治神,提倡守神导气补泻;治疗上擅长应用灸法,对灸法应用多有感悟,在直接灸、灯芯灸应用上尤有心得;其临床上还擅长放血、针刀,认为可以通过放血来达到“通”,疏通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使血行气通,经脉通畅。用药方面老师也有鲜明特色,强调用药应辨证明、立法当、遣方准、用药精。临证用药老师既推崇经方,又主张变通,推崇仲景方药法度,认为其中简选精良,一药多用,布阵有方。充分体现以“通”为用的特点。 2.临床观察:(1)表面肌电图方面:治疗后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加康复组在静止期、糊状食物期、饮水期时患侧咀嚼肌、健侧咀嚼肌、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的肌电积分值(IEMG)、中位频率(MF)等方面的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针刺加康复组的改善程度与针刺组、康复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针刺组与康复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洼田饮水试验:治疗后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加康复组三组患者比较,饮水试验得分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刺加康复组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和好转的比率较针刺组和康复组显著(P<0.01),针刺组与康复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治疗后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加康复组三组患者比较,疗效评价得分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经组间比较针刺加康复组与针刺组、康复组相比得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康复组相比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学术经验:苏稼夫老中医继承和发扬了澄江针灸学术体系和传统手技,其中医底蕴深厚,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深的医学造诣形成了自身的学术特色。其独特针灸技术,在治疗中屡见奇效。 2.通咽利窍针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有效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及藤岛吞咽疗效评价均优于治疗前,并能提高吞咽相关肌群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中位频率(MF)。该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3.针刺及康复协同组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康复组,说明两者结合有较强互补性,可明显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