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困扰全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发生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逐渐摆脱了贫困,这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得称赞的成就,也是人类历史上值得记录的一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为了这一成就,政府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正如其他的社会福利政策一样,扶贫政策也不是一份“免费的午餐”,人们自然会对扶贫的效果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去30年来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经验是丰富的,教训也是不少的。本文的主要任务正是总结之前的经验,吸取教训,并尝试从历史文献中得到新的观察角度,从历年数据中得到新的实证分析。当前贫困研究中,不同学者不同机构对于我国的贫困问题研究结果大相径庭。造成各执一词的原因是我国对于贫困问题中贫困的标准仍未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这也导致了最后制定的反贫困政策出现了不同的标准和方案。本文首先对文献中关于贫困的一些理论和标准进行了梳理,然后再结合历年国家统计局和民政局的数据,尝试对中国农村的贫困线和贫困发生率进行对比,并据此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由此,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同时作了关于贫困的文献综述,然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创新以及不足之处。反贫困工作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工作的重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贫困的认识更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对于贫困的标准更是亟须统一,对于扶贫政策的制定更需要进一步的细致。制定明确、统一的贫困标准,方可准确统计农村的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便于国家的扶贫资金有重点地用于最需要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时也便于国家安排发放、监督管理应由中央财政负担的扶贫资金。本文的文献综述分别介绍了国外国内关于贫困标准和关于贫困线的划分现状。其中,国外文献多介绍了从生理学的角度按照热量摄取制定对应的贫困标准,以及由此计算贫困线和贫困发生率。国内文献多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应该制定不同的贫困低保标准。在引言的最后,着重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几个重点对象,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并据此自我总结了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贫困基础理论。该部分具体包括了贫困基础理论,贫困线的测定,贫困发生率,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四个部分。在贫困基础理论这一小节中,本文以研究对象为基准,着重引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人口学理论,贫困文化理论以及贫困定义理论。依照对于贫困的认识,这些理论都从某一个角度阐述了贫困本质的一些概念和性质,同时这些理论都有助于我们对于贫困这一现象的本质的理解,同时为后面的实证研究中的佐证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我国贫困线和贫困发生率的实证分析。该部分包括三个小节:一是基于近年来我国统计局中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然后按照我们对贫困线的一个价格指数加权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我国统计局公布的贫困线进行比较分析;二是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贫困发生率的一个计算,并将自己计算的贫困发生率与统计局发布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三是结合以上两项,‘综合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及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考察我国实际的贫困发生率。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贫困线和贫困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实际情况。第四部分,对我国低保标准和低保覆盖率的实证分析。该部分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贫困标准出发,对我国全年平均低保标准进行的实证分析;二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平均低保标准和低保覆盖率进行的对比分析。第五部分,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根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得出的贫困线和近两年我国农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之后的全年平均低保标准均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贫困标准,基于这一结论该部分尝试给出了几个建议,具体包括:一是国家统计局的测算依据和过程应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公开性;二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农村低保标准的基本计算方法;三是加大对中西部省份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四是合理划分各级财政农村低保费用支出责任;五是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低保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监控力度;六是应将扶贫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并适当增大其所占考核比重。反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国家统计局和民政局的数据,对于我国的贫困线和贫困发生率给出了自己的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并给出了关于扶贫工作的一些意见,尝试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