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中老年病,而且由于现在工作种类结构的改变,伏案工作者越来越多,发病率不断升高,且越来越年轻化。颈型颈椎病又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颈型颈椎病一般不危及生命,但是由于颈部疼痛、不适等症状长期存在,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就会向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颈椎病发展,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的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的探讨薄氏腹针结合林氏旋转定位斜扳法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本论文研究薄氏腹针结合林氏定位旋转斜扳治疗颈型颈椎病,并设立单纯薄氏腹针组、单纯林氏手法组及普通针刺组作为对照;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有效率、依从性、复发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四部分对颈型颈椎病进行了文献和临床研究,为颈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中有关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采取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原则。对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合林氏手法组(N=30),对照组1:单纯薄氏腹针组(N=30),对照组2:单纯林氏手法组(N=30),对照组3:体针组(n=30。其中治疗组采用薄氏腹针结合林氏手法治疗,每次治疗前先行林氏手法,行薄氏腹针治疗;对照1采用单纯薄氏腹针治疗;对照组2采用单纯林氏手法治疗;对照组3采用体针治疗,其所选穴位出自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教材。治疗组与所有对照组治疗均隔天1次,7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的有关标准制定:痊愈:原有各型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各型症状明显减轻;有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治疗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四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四组治疗前,治疗三次后,治疗七次后分别采用NPQ颈痛量表和McGill疼痛问卷计分,观察四组的治疗前后两个量表计分分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果,评价疗效差别。并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观察患者两个量表的计分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脱落1例病例,余29例中,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20%;对照组1脱落1例,余29例中,治愈3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76%;对照组2无脱落剔除,30例中,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中,脱落1例,剔除1例,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14%。四组总体疗效比较,经FISHER精确检验,P=0.587>0.05,表明四组总体疗效不具有可比性。四组均在治疗三次后NPQ量表总体评分明显下降,说明四组在治疗三次后均具有明显疗效,其中以治疗组疗效最明显;四组在治疗七次后NPQ评分总体趋势下降,说明四组均有一定疗效;治疗组、对照组2及对照组3在治疗结束后三个月NPQ评分均低于治疗七次后评分,说明此三组都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而对照1在治疗结束后三个月NPQ评分总体趋势与上一次评分相当,说明对照组1远期较差,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说明对照1远期疗效差于其它三组。四组均在治疗三次后MCGILL简氏疼痛量评分总体评分明显下降,说明四组在治疗三次后均具有明显疗效,其中以治疗组疗效最明显;四组在治疗七次后McGill简氏疼痛量评分评分总体趋势下降,但治疗组、对照组2及对照组三较对照组1下降明显,但总体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说明治疗组、对照组2及对照组3治疗七次后疗效较对照组1优;治疗组、对照组2及对照组3在治疗结束后三个月McGill评分均低于治疗七次后评分,说明此三组都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而对照1在治疗结束后三个月McGill评分总体趋势与上一次评分相当,说明对照组1远期疗效较较差。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说明对照组1远期疗效差于其它三组。结论薄氏腹针结合林氏定位旋转斜扳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有明显作用;证实薄氏腹针结合林氏旋转定位斜扳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