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和心内科住院的173例年龄60岁及以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与病例组病人同期住院的174例年龄60岁及以上的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再将病例组按年龄分为<75岁组、≥75岁组,按房颤类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非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收集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相关疾病病史、血常规、血脂水平、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心脏超声、下肢及颈部血管超声指标等。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整理,创建数据库并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归纳总结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相关性的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itic回归法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及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疾病比较,病例组患者患外周动脉疾病(PAD)、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脂水平比较,病例组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低于对照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对照组;心脏超声指标比较,病例组左房内径(LAD)及室间隔厚度(IVST)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其他指标比较,病例组体质指数(BMI)、尿酸、肌酐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对照组;以上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性研究显示,患有PAD、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心力衰竭和糖尿病,TG、LDL-C、HDL-C及apoB水平升高,LVEF降低、LAD与IVST增加和BMI、尿酸、肌酐及HCY水平升高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有关联(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及心力衰竭,LAD增加,高TC和高HCY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32、1.678、3.570、2.436、3.690、2.704,P<0.05),高TG和高apoB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362、0.086,P<0.05)。2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比较,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患有PAD、冠心病和脑梗死的比例明显低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其他指标比较,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及BMI水平高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肌酐、尿素、HCY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水平低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的血脂水平及心脏超声指标,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与年龄<75岁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比较,女性比例偏高,BMI偏低,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患有心力衰竭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血脂水平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患者TC和载脂蛋白A(apoA)水平高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心脏超声指标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LAD和IVST水平低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LVEF水平高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其他指标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LAD增加,合并心力衰竭,发生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的风险更高(P<0.05)。结论1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常存在多病共存,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加强共病管理;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LAD增加、高TC及高HCY均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高TG与高apoB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2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女性比例偏高,BMI偏低。3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D增加及合并心力衰竭者,房颤持续时间延长的风险更高。图0幅;表20个;参15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