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憩活动逐渐扩展了在城市生活中的版图。优质的人居环境与高质量的游憩体验对于生活、旅行在城市空间中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个体是从城市整体环境而非分散的游憩点中获得全部的游憩体验。只有对个体是如何体验城市环境这个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才能理解人居环境的在人们体验中的真实面貌。本文持续立足游憩者的微观视角,根据研究主题的特征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选取了具有当今中国城市人居环境样本意义的武汉作为案例城市来展开对游憩者人居环境体验的系统性研究。论文主要由三大板块九个章节构成:第一板块是研究的基础部分,包括了第一章、第二章。主要回答了开展本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即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前人已经研究了什么,即对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第二板块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了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这个部分的逻辑思路是“进行研究设计——构建理论基础——提出核心概念——搭建分析框架——展开具体分析”。第三章是研究设计部分,包括了研究目标的设定、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案例区域的选择。第四章围绕研究主题开展了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理解游憩者城市人居环境体验的理论融合模型;在理论融合模型的框架内提出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通过构建一个整体性范畴——游憩心物场,提出了游憩者环境体验的系统分析框架,包括了体验内容、体验机制和体验过程三个部分。第五章采用量化和质性的混合方法研究了游憩者人居环境体验的内容。研究指出游憩者人居环境体验的内容体系包括了自然本底、空间景观、社会氛围、公共服务以及最终融合成为的城市游憩意象。第六章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游憩者人居环境体验的机制。研究提出了游憩者环境体验机制的感觉、意义和审美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在维度。第七章采用半结构化动态自我报告实验法并利用NVivo软件开展了对游憩者人居环境体验过程的质性研究。通过案例逐一分析并比较了预想、在场和回忆三个阶段游憩者的体验内容和满意度。第三板块是研究的应用和展望部分,包括了第八章和第九章。第八章系统整合了前述研究中游憩者关于案例城市武汉的体验所形成的游憩意象,并提出了面向高质量体验和优质人居环境双赢目标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的基本理念、路径选择和针对武汉人居环境优化的具体策略。第九章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可能的创新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梳理、分析游憩者的人居环境体验系统,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游憩心物场是游憩者将城市环境与个体精神世界相融合的产物,是在游憩目的下人与环境关系的表达。(2)城市人居环境的基础性供给是游憩者体验进行的重要平台。游憩者对城市人居环境体验的内容按生命体的构成维度分,包括自然本底、空间与景观、社会氛围和公共服务以及最终形成的城市游憩意象;按对游憩者体验产生影响的类别分,包括游憩基础性环境供给、游憩吸引性环境供给和游憩支撑性环境供给,其中城市的基础性环境供给起着非常重要的底层支撑作用。(3)游憩者在城市中的体验需求是城市空间游憩泛化的推动力量。一些原本没有游憩功能的城市空间在游憩体验活动的推动下成为了游憩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景观同样经历着游憩泛化的过程。(4)游憩者有对亲切感和秩序感追求的体验预期。城市空间中游憩者眼中“主人”的态度、语言、行动决定了游憩者对亲切感的体验性质。游憩者对城市空间和场所氛围的秩序感也是他们对城市环境正向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5)游憩者环境体验的机制包括了感知参与、符号解读和审美价值判断。游憩者环境体验机制的运行关系为:游憩者从城市空间存在中感知环境功能,并提炼出整体环境审美的评价。体验基础部分为空间认知,体验的突出部分是功能性环境认知,体验的深化部分是环境审美的评价。(6)环境特征与游憩者情绪唤醒程度之间的匹配对体验质量会产生不同影响。游憩者期待城市游憩环境带给自己的是中低层次的唤醒度和高层次的愉悦度。与日常生活感受存在差异的游憩景观和氛围容易使游憩者产生正向体验意象。(7)游憩者偏爱“和谐多样性”和“原真性”的城市游憩环境。“和谐的多样性”的环境偏好常被游憩者用来作为评判城市空间游憩价值的内在指标。游憩者对城市中众多开放空间的期待是指能从中体验到一种自然而然的、原生的、未经加工的环境状态。这样的城市环境意味着以生活为目的的居民和以游览为目的的游客都能从环境中获得平等的体验收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从整体论视角出发提出了游憩心物场的系统性范畴;(2)首次采用量化与质性的混合研究方法分析游憩者体验问题;(3)从微观视角系统性研究了城市游憩环境体验的内容、机制和过程,实现了对人居环境研究的视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