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偏离理论已经愈发成为一门独具魅力的学科。作家们似乎非常喜欢运用这种独特的手法阐述观点、抒发情感,增加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新颖性。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关于偏离理论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尤以偏离的分类方法最为突出。尽管许多语言学家曾就此做过大量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但是实践证明这些理论仍然存在纰漏或自相矛盾,分类依据也各不相同,因此并不能成为文学解析和鉴赏的有效工具。所以,对偏离理论、尤其是其分类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本文以国内外几位著名的语言学家,特别是穆卡诺夫斯基和里奇对偏离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同时受语用学语境理论的启发,得出作者本人对偏离理论分类方法的一点研究结果。当然,这个结论还只是试验性的,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印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作者分类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以20世纪的代表作《荒原》为文本,用新创立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归类,从而证明作者分类的有效性和文体价值。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主要包括此次研究的目的、意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对偏离理论的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他们对偏离理论分类方法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其贡献同时指出不足。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作者对偏离理论的观点,如偏离的定义,其与标准和前景化的关系等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陈述作者对偏离理论的分类方法。这一部分具有很大的实验性并可能存在争议。
第四章通过对《荒原》的文体分析进一步验证这一分类方法的可行性。这一部分例举了大量作品中出现的关于偏离的例子,主要用来证明这一分类方法对诗歌解析的作用及其反作用,即偏离对诗歌表达的功能。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进一步回顾了研究的结论和功能,同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