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大隐静脉为代表的自体静脉易于获得,短期内通畅率较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及外周动脉疾病最常用的血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们逐渐认识到移植静脉远期通畅率低的缺点。静脉移植到高压、高搏动性的动脉环境后,会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第一个月内主要的问题为血栓栓塞,随着对术后抗凝的重视及抗凝效果的提高,血栓栓塞已得到较好的控制。术后一月到一年为静脉重塑形成的内膜增生。血管重塑并不造成明显的管腔狭窄,但增生区因有可能发生血管粥样硬化而被称为“粥样硬化趋势区”。手术一年以后为发生血管粥样硬化并最终造成移植静脉堵塞。少数情况下移植静脉还可发生瘤样扩张并造成血管堵塞、破裂,所以静脉材料作移植物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因此,需要改善静脉重塑使之既能适应动脉环境,又能尽可能保证管腔通畅。1978年Karayannacos首次报道使用外支架可显著减轻移植静脉内、中膜增生,其后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多种原因,此项技术仍处于小规模临床试用阶段。为此本实验建立家犬移植静脉模型,通过在同一个体肢体两侧建立移植静脉并加用不同口径聚四氟乙烯外支架进行配对比较研究,检测其内、中膜增生的差异以探讨外支架口径对移植静脉重塑的影响。同时对移植静脉近端和中段进行研究,探索移植静脉重塑的特点和规律。方法:1. 随机取家犬10只,分为两组,每组5只。一组为4mm外支架与6mm外支架对照组(明显限制:中度限制)。另一组为4mm外支架与8mm外支架对照组(明显限制:轻微限制);在家犬左右两侧分别取其股静脉,倒置后分别端端吻合于各自一侧股动脉,移植静脉外加用不同口径多孔PTFE外支架。4周后取移植静脉。2.移植静脉固定、包埋后,行H.E染色并测量移植静脉管壁总面积和各层面积。3.行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检测内皮的完整性。4.PCNA测定,评价增生程度。5.P/VB染色了解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分布情况。结果:1)同一切片其血管壁不同部分内膜增生存在明显差异。移植静脉近端与中段相比,移植静脉横断面总面积、中膜面积和外膜面积大(P<0.05),内膜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静脉内膜、外膜平均厚度较大(P<0.05),移植静脉中膜平均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位面积PCNA阳性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2)4mm外支架与6mm外支架对照组中,加用4mm外支架的移植静脉较之加用6mm外支架的移植<WP=7>静脉,移植静脉横断面总面积、外膜较小(P<0.05),内膜和中膜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静脉各层平均厚度均相似(P>0.05),管腔丢失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位面积PCNA阳性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3)4mm外支架与8mm外支架对照组中,加用4mm外支架的移植静脉较之加用8mm外支架的移植静脉,其移植静脉横断面总面积、外膜、内膜和中膜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静脉各层平均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管腔丢失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位面积PCNA阳性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个切片中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提示内皮细胞层均完整。P/VB染色显示:弹力纤维主要分布于外膜。内膜与中膜之间、中膜与外膜之间无明显的弹力纤维层。结论:1.不同口径外支架在改善移植静脉重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加用外支架后管径减小并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及限制扩张造成的张应力下降程度可能对移植静脉重塑无总体上的影响。2.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为不均匀增生。一方面表现为同一横断面内膜增生不均匀。移植前缺血及移植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内膜不均匀增生表现为近端增生重于中段,湍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 加用外支架改善移植静脉重塑能达到近乎完美的效果。 本研究对不同口径外支架减轻移植静脉内中膜增生的效果进行比较,论证了外支架的口径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证实了移植静脉重塑的不均匀性,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今后临床上使用外支架改善移植静脉重塑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