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课程管理是课程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它对于课程的成功实施、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课程适应性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由于长期秉承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传统,学校管理课程的权力非常有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育改革逐步赋予地方和学校以适当自主权。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使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这使得对学校课程管理的研究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并就国内外研究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第二部分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将其划分为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初步确立、对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调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课程管理以及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逐步确立四个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中存在的课程管理意识淡漠、对行政手段的依赖、课程管理领域过于狭窄以及领导和教师角色限于控制和执行等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文化传统、政治结构以及管理理论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首先,我国文化传统表现出的注重道德修养、重视人伦以及上下关系的特点,不但使人们容易忽视中小学课程领导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其次,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下学校课程管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反映出政治结构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最后,科学主义管理理论在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重要论基础的同时,也给学校课程管理带来诸多困境。 第四部分借鉴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一般理论,首先从学校组织的劳动分工及部门化、学校组织的权责分配两方面分析了学校组织结构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认为学校以学科划分为基础的劳动分工虽然具有提高效率和明确责任的意义,但不能适应学校课程综合化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集权倾向的学校权责分配虽然有利于统一领导和协调,但妨碍了教师参与学校课程管理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次,从学校组织的人性假设、学校组织人与人关系的假设、学校组织对教育本质的假设三方面分析了学校组织文化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认为不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同的假设不但会导致学校课程管理的不同行为,而且会影响教师之间合作水平以及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 第五部分在确定学校课程管理内容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三个方面考察了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六部分主要对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模式与专业模式、外控模式与校本模式、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改革提供了参照。 最后,论文就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应继续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各自的职责,为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通过学校课程管理分权、减少学校课程管理的中间层次及扩大学校课程管理的决策基础等改革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结构,实现课程管理结构的扁平化;根据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起相关制度,改变以规范和限制为基本特征的课程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主业自主权,发挥其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