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级中学”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支持者认为“超级中学”给了寒门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反对者则对“超级中学”冠以“高考血汗工厂”、对“超级中学”培养出的学生冠以“考试机器”的称呼。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超级中学”的教育对于学生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而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超级中学”的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的问题。自我同一性即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以便确定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高中生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研究方法,对有“超级中学”学习经历的四名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在对文本资料作出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1)有些学生在高中时期就能够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合理制定计划,调整自身目标,目标一旦确定,他们就会调动身边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类学生属于同一性获得。另一类学生在高中阶段虽然也努力学习,对于新的事物进行探索与尝试,但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形成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对于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并未进行过成熟的思考,这类人属于同一性延缓。还有一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确立目标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而是接受了父母和老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与建议,听从父母为其确立的人生目标及生活方式,这类学生属于同一性早闭。(2)学校制度规范、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的管理模式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高低会影响个人活动的选择和完成以及个体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因此我们说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高低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3)“超级中学”对于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的一面是“超级中学”的严格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所描述的角色混乱。消极的一面是这种严格的时间管理容易让学生完全听从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放弃对自己的思考,形成马西亚所说的同一性早闭。自我同一性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如果自我同一性发展欠佳,可以通过下一阶心理冲突的解决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