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对流层快速增温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48-2015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们将北极地区冬季1000hPa温度一天之内增温超过3σ,定义为一次北极对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Arctic rapid tropospheric warming RTW)。我们将得到的增温事件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得到的增温最大值一天之内超过13℃,出现在北极点。我们先对2015年12月29日出现的对流层增温事件进行个例分析,分析北极对流层冬季天气尺度的增温事件发生原因及过程。利用2015年NCEP/NCAR再分析一日四时次资料和日资料,应用区域平均、热流量方程估算等方法对2015年12月29日北极爆发性增温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2月29日北极出现爆发性增温,日增温幅度最高达到25℃以上。增温期间,受到强盛温带气旋系统和反气旋系统的共同作用,增温区域出现强盛的南风,风速最大值达到20 ms-1以上,位置不断北进达到北极点。强盛的南风为北极地区带来强盛的暖平流,同时暖湿空气进入北极后,增温区上空云量明显增加。12月28日至12月29日温度平流由冷平流转变为暖平流,暖平流的中心区域与温度爆发性增长的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暖平流是北极爆发性增温的重要原因。对于一直处于极夜的北极地区,由于云量的增加,大气顶向上长波辐射减少,加剧了温度的上升。温度平流增温贡献率为20.4%,垂直项的贡献率为-9.9%,非绝热作用贡献率为89.5%,温度平流和非绝热作用共同导致了本次北极地区的爆发性增温,非绝热作用是本次爆发性增温最重要的增温因素。对所得到的增温事件进行合成分析,可以发现北极对流层快速增温事件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大西洋、太平洋和亚欧大陆。其中来自大西洋的比重最多,达到65%,其次是来自太平洋,最少的是来自亚欧大陆。我们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将RTW事件分为大西洋型、太平洋型和亚欧大陆型。我们定义增温事件是根据1000hPa的温度增长幅度进行挑选,但是RTW事件的空间垂直增温达到500hPa,深厚的增温,会引起对流层位势高度的增加。对流层的极涡受到影响,发生破碎,分成两个中心。不同能量来源的增温事件的垂直增温分布不同,因此对极涡的影响也不同。极涡的破碎意味着极地冷空气的移动。对于大西洋型的增温事件,极地异常的北风从极地吹向亚欧大陆的西北部和北美;太平洋型的增温事件带来的后果,加拿大和美国的西部出现温度冷异常,甚至达到中纬度;在最后一种增温型,冷空气袭击了北美的东部。不同能量来源的增温事件所导致的冷空气的移动影响的区域是不同的。
其他文献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保留并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然而文言体系距今年代久远且处于相对稳定和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距,给学生阅读文言文带来困难。文言文词汇中的常用词具有义位丰富、使用频率较高、与生活联系较密切等特征,学生在理解与掌握常用词的基础上,才能精准解读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文言文
针对CRH3型动车组受电弓软连线、支持绝缘子磨损断裂较为严重问题,结合受电弓结构特点和CRH3型动车组运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确保动车组正常运
日前,笔者所在企业工会举办了简朴而又庄重的"师带徒"集体拜师仪式。未来半年,师傅们将在日常工作中手把手传授技艺,并引导和带领徒弟参加劳动竞赛、技改创新等方式,把自己积累
<正>借助结合传统教育和当代科技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将普世情怀和商业基因带到公益事业中。2007年夏天,在金融业打拼多年的潘江雪走访了四川马尔康县所有的学校,当她问老师"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通信行业产生的信息量呈指数增长。传统无线通信技术所携带的信息量越来越难以满足信息增长速度的需求。如何拓展频谱以及如何极大地提高频带利用率,是
文章分析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的现状与问题,指出了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面临国际形势不稳定、政府制度存在缺陷以及投资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出了继续加强石油商业储备和战略储备、
分子识别元件对免疫传感器灵敏度和稳定性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新一代抗体——纳米抗体为识别元件,构建灵敏、稳定的免疫传感器,探讨纳米抗体在改善免疫传感器检测性能中的优势。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双纳米抗体夹心检测PSA的免疫传感器研究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靶点,从免疫文库中筛选得到13种能特异性结合PSA的纳米抗体;以纳米抗体A40为捕获抗体,进一步从其他12种纳米抗体中筛选配对
ZD制剂是治疗急性非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复方中药膏剂,为探索其作用机制,对ZD制剂治疗小鼠急性非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过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建立小鼠耳肿胀、大鼠足肿胀、小鼠腹腔炎症模型,验证ZD制剂的抗炎消肿作用;建立小鼠急性非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测量不同时间点血浆中TXB2、PGF1α的含量,应用比浊法体外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研究ZD制剂的活血化瘀功效;应用Caspase-3活性
随着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CRH3型高速动车组通过这些年在祖国的神舟大地上飞驰的光辉岁月,已经证明了我们已经拥有和掌握的高速动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