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48-2015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们将北极地区冬季1000hPa温度一天之内增温超过3σ,定义为一次北极对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Arctic rapid tropospheric warming RTW)。我们将得到的增温事件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得到的增温最大值一天之内超过13℃,出现在北极点。我们先对2015年12月29日出现的对流层增温事件进行个例分析,分析北极对流层冬季天气尺度的增温事件发生原因及过程。利用2015年NCEP/NCAR再分析一日四时次资料和日资料,应用区域平均、热流量方程估算等方法对2015年12月29日北极爆发性增温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2月29日北极出现爆发性增温,日增温幅度最高达到25℃以上。增温期间,受到强盛温带气旋系统和反气旋系统的共同作用,增温区域出现强盛的南风,风速最大值达到20 ms-1以上,位置不断北进达到北极点。强盛的南风为北极地区带来强盛的暖平流,同时暖湿空气进入北极后,增温区上空云量明显增加。12月28日至12月29日温度平流由冷平流转变为暖平流,暖平流的中心区域与温度爆发性增长的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暖平流是北极爆发性增温的重要原因。对于一直处于极夜的北极地区,由于云量的增加,大气顶向上长波辐射减少,加剧了温度的上升。温度平流增温贡献率为20.4%,垂直项的贡献率为-9.9%,非绝热作用贡献率为89.5%,温度平流和非绝热作用共同导致了本次北极地区的爆发性增温,非绝热作用是本次爆发性增温最重要的增温因素。对所得到的增温事件进行合成分析,可以发现北极对流层快速增温事件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大西洋、太平洋和亚欧大陆。其中来自大西洋的比重最多,达到65%,其次是来自太平洋,最少的是来自亚欧大陆。我们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将RTW事件分为大西洋型、太平洋型和亚欧大陆型。我们定义增温事件是根据1000hPa的温度增长幅度进行挑选,但是RTW事件的空间垂直增温达到500hPa,深厚的增温,会引起对流层位势高度的增加。对流层的极涡受到影响,发生破碎,分成两个中心。不同能量来源的增温事件的垂直增温分布不同,因此对极涡的影响也不同。极涡的破碎意味着极地冷空气的移动。对于大西洋型的增温事件,极地异常的北风从极地吹向亚欧大陆的西北部和北美;太平洋型的增温事件带来的后果,加拿大和美国的西部出现温度冷异常,甚至达到中纬度;在最后一种增温型,冷空气袭击了北美的东部。不同能量来源的增温事件所导致的冷空气的移动影响的区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