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大徐本按语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fa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成书之后,经过数百年的展转传写,其间又有唐李阳冰的窜改,以至“错误遗脱,违失本真”。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命徐铉与句中正、葛湍、王维恭等同校《说文》,雍熙三年十一月完稿,太宗命国子监雕为印版。所成校订本《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在大徐本中,徐铉对《说文》作了简要的注释,以参校异同,辨别正俗和讹谬。从现有资料看,对大徐本按语的研究很少,对此进行研究,辨析其正误,分析其在语言文字学上的价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俗别字研究 徐铉校订《说文》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他说明了汉字形体的变化。据1963年中华书局所刊新印大徐本后附录的检别体字表,徐铉所注之俗别字共计有147个。通过正俗字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在语言运用中发展消亡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这些俗字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大致了解俗字产生的原因、汉字形体的变化以及汉字发生发展的某些规律等。 二、六书研究 许慎把六书理论贯穿于全书的始终,把所收九千多字按六书逐一“对号入座”,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阐述字义和造字方法。但许慎释语大多“词简义奥”,偶或也有疏漏和不审之处。因此徐铉他们对许慎的训释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偶尔也有所匡正,以进一步发明六书条例,探求古人造字的寓意,揭示汉字构形的本源,阐明字义与所从字形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因不明形体、不明造字理据性而误释和以它说附会的情况。 三、省声省形研究 省声和省形是许慎运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结构时提出的补充条例,即: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是经过部分减省的。从我们研究的情况来看,大徐本对于省声的解说有一部分已经被后来的资料证明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时代限制所造成的相关知识的欠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们判定省声标准的错误,大徐本有关省声的按语大部分是靠不住的。 大徐本按语中省形字较少,但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省去繁复的形旁的一部分。二是省去形旁一部分,换成声旁。 四、训估研究 《说文》依据对小篆、古籍等古文字的形体分析,从先秦文献的大量用例中归纳分析语言材料,通过互训、推源、义界等方式,着力于对词本义的阐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由于时代演变,语言发展,他所阐释的某些词义后人己很难理解了。因而徐铅等人很注意对有关词义进行再阐释,通过再阐释词的本义、述明词义的流变、说明典章名物制度,从多个角度对词义所表达的内容作了新的开拓和阐发。 五、两种特殊条例的考辨 1、声未详例 对于某些声旁不能正确表音的形声字,大徐本往往标示出来,或表明自己的怀疑,或示以“未详”。现有资料表明,徐锡等人的怀疑很多是有道理的。这主要集中在许慎误析的象形字、会意字以及声旁因形体讹变而不能正确表音的形声字方面。但由于不明古音,经常以今律古,所以在音读的训释中错误较多。 2、重出例 《说文》九千字中亦有重出者,徐铭等人都—一指出。前人大多以为这些字都是重复出现的,是许慎的疏漏,应当剔除。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经过考察,我们认为重出字有同字两现、同形字、异体字和古今字四种类型。
其他文献
利用最低生活保障数据,采用不同贫困标准,对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进行测算。采用农村贫困线和"1天1美元"两个标准,测得农村老年贫困人口规模在1 400万人以上;采用城镇最低生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长期以来,奈曼旗畜牧业发展以粗放经营、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虽然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
<正>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之必然。人口老龄化以其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增加、相对比重的升高及与此相应的老人的供养等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本文旨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在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成熟的今天,诚信是人们所需要和坚守的宝贵品质。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目的:探索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配合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缬沙坦氢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方面是人口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表现为经商、从政、从事管理与服务职业的人大幅度上升;农民和工人则是属于有大批人改变职业
针对国内外污水(再生)回用的发展状况,在分析中水系统各部分费用关系的基础上,将中水系统纳入给排水系统进行综合规划,建立了城市中水系统规划的数学模型.结合华北某城市拟建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迅速增加,老年失能人口的长期护理风险日益突显,如何构建高效率、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社会问题。德国于1995年引入并推行长期
人口转变是挑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 ,个人的生命周期和代际更替之间的相互叠加 ,通过劳动供给、储蓄和科技进步等渠道对长期经济增长施加影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