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极为严重,年均发生面积达1.2亿亩以上,其中中度以上受害面积0.64亿亩,相当于年人工造林面积的80%,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年均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多万M3,经济损失高达50多亿元,占全国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8%,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因素很多,如全球气候变暖、树种单一等客观原因,但我国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方法和手段也存在相应的弊端及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以人工地面调查为主,主要是通过固定样地加线路踏查的方法来掌握病虫害的动态变化,完全依靠经验,主观性很强,实时性较差,对于一些突发性森林灾害的过程监测等显得无能为力。第二,病虫害的监测不够全面,如无人无路的偏远林区就无法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覆盖面不广,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调查、监测和信息传递手段,致使灾情不能全面及时掌握而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常出现灾后救灾的被动局面。第三,虽然利用遥感技术(航天或航空)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森林质量的变化信息,但这些技术成果仍停留在研究层面,对于基层的测报员来说,数据处理软件全英文界面难以理解,且功能繁多、操作复杂,所以技术门槛太高,无法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选择我国第一大林区大兴安岭(东北部)为研究试验区,以林冠为对象,美国陆地卫星TM为信息源,在GIS和GPS技术方法的辅助下,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林冠变化遥感监测模型。并在国际通用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Image8.6平台上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定制开发与汉化,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重新组织软件的功能模块,同时针对大兴安岭的地域条件,对经验参数和模型进行封装,形成了业务化运行的技术系统以确保森林资源保护者能熟练操作和应用,从而大大简化处理流程,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该系统主要有TM数据导入导出、视窗操作、TM数据预处理、林地信息提取、林冠变化分级估测、类后处理功能、矢量数据处理、GPS导航、帮助等九个功能模块,通过系统的完善与培训,已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建立起客观、宏观、全面的航天遥感监测技术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可对地面调查开展有效的监督与指导,满足生产管理需求,为保护我国有限的森林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