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东西部差距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西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始向东部城市聚集。西北穆斯林以开拉面馆为依托进城务工,形成西北穆斯林所独有的“拉面经济”。本文从社会学视野出发,通过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实地调查,描述了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进而探讨其城市融入。从而揭示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城市融入的内在机制。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的形成与运作模式,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的城市融入状况,城市居民对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的接纳三个部分进行描述。笔者从“社会互构论”这一理论视角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迫于生计压力,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社会网络的基础上,离开家乡开始他们的城市生活。由于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经济、社会交往、文化认同以及心理认同四个方面的问题,但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也展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他们为了追求自身的生活目标,根据具体行动情景灵活采取各种策略。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的城市融入是在主体与社会性结构的互构过程中进行的。由于融入主体间存在能力和意愿上的差异,不同的融入主体面临的结构性背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不同的融入主体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了分化。展望未来,这种互构机制将进一步影响和决定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的城市融入。
对于西北穆斯林“拉面经济”从业人员或更广大的农民工而言,要想实现城市融入,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协作。一方面社会结构层面要做出相应的调适,另一方面作为融入的主体,在融入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应提升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