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己学人 青别于蓝——论萧红对鲁迅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为萧红最初步入上海文坛的引导者,既是她的良师,也是她的益友,其博大的思想文化滋养着萧红的创作,甚至影响了她的整个文学观和创作个性的形成。在文学创作领域,萧红与鲁迅的“血缘关系”是极为明显的,当前,这两位作家之间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纵观这一课题研究,本人认为有一个通病就是理论建构有余,文本细致解读不足,这直接导致过度强调萧红对鲁迅的继承,而忽略其创新。  本文从文学精神、创作视点、个人风格等方面探讨萧红对鲁迅文学传统的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分“国民性”、“女性”、“儿童”三个主题,深入文本对照分析萧红与鲁迅在文学精神上的师承关系以及从女性意识和个性特质等角度提炼萧红作品的独特内涵,试图说明萧红在对鲁迅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形成了个人独特风格。  第一章从萧红笔下单调、病态、落后的黑土地“生死场”文化入手,阐述生存困窘带来的悲凉和幻灭。这样的精神困窘下,如鲁迅笔下阿Q式的人物应运而生,但无论群像还是个像均有鲜明的萧红风格和深远意义。  第二章探讨萧红是如何承接鲁迅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带入自己不幸的亲身经历,通过描述女性困顿、难堪、卑琐的生存状态和麻木、病态、愚昧的心灵状态,揭露并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妇女解放之路,为“她们”做真正独立自由平等的“人”而不懈努力。  第三章从鲁迅萧红均赞颂儿童自然天性、信奉“幼者本位”论的角度揭示--对“儿童”的关注实际承载了他们改造社会的理想,并分析萧红是如何通过儿童视角叙事成就独特的萧红式文体和文学品格的。  结语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萧红创作独特风格的具体含义及其深远意义。
其他文献
讲话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话稿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发表讲话的文稿;狭义的讲话稿即一般所说的领导讲话稿,是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带有宣传、指示、总结性质讲话的
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1931-2007)作为后哲学文化的开拓者和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在西方学界一直是一位影响巨大而又争议颇多的人物。无论作为生活中的人、作为传统哲学的
“有”字句是指一个句子中含有“有”字的句子。广义的“有”字句包括词语、成语、小句、分句、复句、句群和篇章中含“有”字的句子。狭义的“有”字句是指一个句子中含有“
青木正儿(Aoki Masaru,1887-1964)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第二代学人,其在戏曲、诗文、绘画、民俗等诸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论文将以青木正儿的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为聚焦点
摘要:K-prototypes算法是处理混合属性数据的主要聚类算法,但是存在对初值敏感、参数依赖和易受“噪声”干扰等问题。为了克服以上缺点,该文对K-prototypes算法的初始中心点选择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近邻法的初始中心点选择策略对算法进行改进,算法先利用近邻法获得初始中心点集和k值,然后进行K-prototypes运算,最后加入识别异常数据点的规则。改进后的算法成功解决了传统K
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理论领域渐渐显现出一种新现象:即一反过去那种一种或两种理论独霸文坛的局面,代之而起的是世界范围内竞相争艳且相互借鉴、融合的理论多元化景观.美国文艺
本文所研究的现代汉语表“人”类双音词,是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42744个双音词中提取出来,用于表示“人”的词语。  本文依据语义场理论、义素分析理论以及训诂学的引
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文学的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在传播媒介、创作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给文学带来巨大变革和影响。深入观察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文学之中蕴涵着与古典文化的千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作为聚氯乙稀(PVC)等塑料制品的增塑剂,被广泛应用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儿童玩具、医疗用品、化妆品及人造革等制造行业。该类物质在环
明代白话小说《隋史遗文》版本和年代比较可信,基本反映了明代汉语的语言面貌,是研究明代汉语的重要语料。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计量统计法、穷尽描写法、历时比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