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为萧红最初步入上海文坛的引导者,既是她的良师,也是她的益友,其博大的思想文化滋养着萧红的创作,甚至影响了她的整个文学观和创作个性的形成。在文学创作领域,萧红与鲁迅的“血缘关系”是极为明显的,当前,这两位作家之间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纵观这一课题研究,本人认为有一个通病就是理论建构有余,文本细致解读不足,这直接导致过度强调萧红对鲁迅的继承,而忽略其创新。 本文从文学精神、创作视点、个人风格等方面探讨萧红对鲁迅文学传统的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分“国民性”、“女性”、“儿童”三个主题,深入文本对照分析萧红与鲁迅在文学精神上的师承关系以及从女性意识和个性特质等角度提炼萧红作品的独特内涵,试图说明萧红在对鲁迅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形成了个人独特风格。 第一章从萧红笔下单调、病态、落后的黑土地“生死场”文化入手,阐述生存困窘带来的悲凉和幻灭。这样的精神困窘下,如鲁迅笔下阿Q式的人物应运而生,但无论群像还是个像均有鲜明的萧红风格和深远意义。 第二章探讨萧红是如何承接鲁迅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带入自己不幸的亲身经历,通过描述女性困顿、难堪、卑琐的生存状态和麻木、病态、愚昧的心灵状态,揭露并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妇女解放之路,为“她们”做真正独立自由平等的“人”而不懈努力。 第三章从鲁迅萧红均赞颂儿童自然天性、信奉“幼者本位”论的角度揭示--对“儿童”的关注实际承载了他们改造社会的理想,并分析萧红是如何通过儿童视角叙事成就独特的萧红式文体和文学品格的。 结语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萧红创作独特风格的具体含义及其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