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科学评价吴茱萸热熨外治法在改善门脉高压门奇断流术后肠-肝轴功能紊乱的临床相关性;2.在中医手术观的指导下突破了中医外治法在快速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拓展至多个靶器官功能轴修复的新方向,丰富脾胃学说、脏腑功能学说在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的新内涵。方法:1.收集自广东省中医院肝胆胰外科自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下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术病例32例;根据随机化分组为吴茱萸组17例,空白对照组15例;2.记录受试者一般入院资料,如年龄、性别、原发病、术前child-pugh评分等;记录受试者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5d基础生命体征。记录异常事件,并剔除异常病例如围手术期死亡、术中术后大出血、严重并发症等。3.记录受试者术前、术后1d、3d、5d血常规、肝功能(AST、ALT、PT、ALB、TBIL)指标,评价两组肝功能恢复情况。4.记录术前、术后1d、术后5d血清内毒素指标,评价两组肠屏障功能恢复情况。5.记录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如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腹部异常症状。6.通过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库的建立、统计分析。对分组因变量满足正态性分布的两样本数据采用t检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X列表的卡方检验,若理论频数过小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实现。对同一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1.吴茱萸热熨组与对照组在入院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因等无明显差异,在术前评估如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脾功能亢进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2.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脏器功能衰竭、再发出血、麻醉及心血管意外事件,术后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病例6例,其中治疗组4例,对照组2例。3.术前,术后1d、3d、5d心率(bpm)、体温(℃)比较术后1d、3d治疗组、对照组心率增快、体温升高,组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在心率、体温对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血常规WBC计数比较术前、术后两组间WBC计数变化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交互效应中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2.41,P=0.41>0.05)。5.术前、术后两组间肝功能比较(AST (ug/L)、ALT (ug/L)、TBIL (umol/L)、 PT (s)、ALB (g/L))ALT、AST、ALB、PT、TBIL在术后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AST、PT、TBIL四个指标在重复测量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反映术后早期治疗组促进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更显著。6.术前、术后两组胃肠功能比较(肠鸣音恢复时间(h)、第一次排气时间(h)、第一次排便时间(h)、术后胃肠功能异常情况)(1)两组术后胃肠动力功能对比上,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51.1±8.3h明显低于对照组60.5±7.9h(p<0.05);第一次排气时间治疗组102.3±12.7h,低于对照组114,1±10.7h,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胃肠异常情况对比,治疗组在呕吐事件发生率上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术前、术后两组间肠屏障功能比较(血浆内毒素LPS变化(Eu/ml)术后两组间对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组间不同时间点上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利于肠内内毒素的吸收代谢。结论:门脉高压贲周血管离断术在我国开展广泛,尤其在腹腔镜年代,而解决术后黏膜屏障下降,胃肠动力减弱、肠肝免疫功能紊乱等方面的问题,统筹肠-肝轴功能的综合靶向干预治疗成为临床研究治疗难点。中药吴茱萸外治法在恢复术后胃肠动力功能上具显著疗效,本研究筛选腹腔镜下贲周血管离断术后病例,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结合我科研究基础,认为吴茱萸热熨外治法能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肠-肝轴功能紊乱,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本研究丰富了吴茱萸热熨外治法在现代脾胃学说和中医手术观的理论内涵,解释了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肠-肝轴功能紊乱的临床核心环节,为以后肠-肝轴功能深入研究推广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