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快速过渡的现代化进程。农民问题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关键的一环,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离土进城是实现农业大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工潮”的发展,使得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进入作家创作视野。新世纪以来,“离土”题材形成了强劲的创作潮流,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理论批评界对其也做了相关的探讨和争鸣,但大多研究都止于对相关概念的辨析和界定,或是针对某一具体作家的具体作品的探究上,对“离土”题材创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关注不够。由于研究的缺失,使我们对作品的解读和阐释有一利,无力和空洞感。本文主要结合典型文本细读,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关注离土者在城市的生存、精神、文化困境和心理焦虑,透析出城乡互动过程中乡村的弱势地位,乡土精神的尴尬处境,城市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漠视和挤压等,进而对城乡文明进行双重批判和反思,揭示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缺憾。全文四万六千多字,除前言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分四章来论述。引言部分简述了“离土”题材小说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综合评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本文将引入现代性的理论关照,从社会学、文化和文学等角度来考察“离土”题材小说创作的主题意蕴和学术价值。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离土”题材小说的命名和发展,从社会现代性和文学自身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离土”题材创作兴盛的原因,从创作模式的建构、作家态度的转变等方面展示了“离土”题材创作的流变过程。对“离土”题材概念的界定和发展演变脉络的梳理,便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考察和探究“离土”题材小说的主题意蕴。第二章主要从典型文本出发,论述了离土题材小说创作的主题文化蕴涵,既有外在的生存物质困境,又有内在的文化、道德、精神困境,进一步揭示了城乡互动过程中农村的弱势地位和城乡文明碰撞中离土者的心理焦虑、价值观变形及人性裂变。他们走出农村,但却走不进城市,处于“离乡”和“返乡”的生存悖论中。第三章结合具体文本,对“离土”题材小说创作所展示的人物形象系列进行整合,分析了他们面对困境的不同姿态和策略:迁徙于城乡之间的“候鸟”;固执坚守城市阵地,或牺牲或堕落;城市里的“乐天派”,在苦难面前彰显了中国农民特有的生命韧性;女性形象特析,她们在城市里的命定处境及出路,加剧了“离土”者的悲剧性。这一系列的离土者形象多方面展示了离土者在城市中的命运际遇和可能有的归宿,饱含悲剧意蕴。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离土”题材小说叙事的多维透视及其价值:指出离土题材小说的在场者叙述和第一人称视角的选择及线性情节的设置等叙事特征,形成平实质朴的叙述风格。明确了离土题材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离土”题材小说创作的艺术缺失及可开拓性空间。本文认为当下的“离土”题材小说创作还应在作品的思想性方面大作文章,作家和批评家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文学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结语部分重申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价值,进一步论述了“离土”题材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其缺陷进行了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