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近海和河口的缺氧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扩张趋势。研究表明,许多缺氧区的扩张与近海富营养化驱动下的初级生产过程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全球已报道的缺氧区超过470个,东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便是其中之一。对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缺氧区,已有的调查和研究多集中于长江口外及其以北海域,对同样存在底层水体缺氧问题的长江口南部赤潮区关注较少,对于该海域水体缺氧及其长期演变状况缺乏科学认识。针对于此,本文以2009年取自东海赤潮区的一支沉积物柱状样品(以下称2950)为对象,在210Pb法进行年代测定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U),黄铁矿矿化度(DOP)和绿硫细菌色素等与水体缺氧状况直接相关的指标,重建了过去几十年来东海赤潮区底层水体溶解氧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自九十年代以来,沉积物柱状样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U开始出现明显的富集趋势。与九十年代以前相比,Mo、V、U分别增加了约70%、40%和30%。这一变化表明,赤潮区沉积环境还原程度在不断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赤潮区底层水体缺氧状况的加剧趋势。沉积物中DOP值主要在0.11~0.39之间,并未达到缺氧临界值(0.46),以往研究中观测到的缺氧现象并未通过DOP值反映出来。此外,DOP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部分黄铁矿是在埋藏过程中由于成岩作用形成的。对沉积物中色素的HPLC分析未检测到绿硫细菌相关色素,说明东海赤潮区还未形成适合严格厌氧光合细菌生存的无氧环境。综合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长江口南部赤潮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底层水体溶解氧亏损现象,且程度不断增加,日益频繁的大规模赤潮有可能是重要诱因之一。底层水体溶解氧亏损及季节性缺氧现象的出现应该是该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从九十年代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考虑到赤潮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该海域的缺氧现象会进一步恶化,有必要综合更多缺氧标志物作进一步研究,从而指示长江口邻近海域底层水体缺氧程度及其演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