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莲的木刻版画与喜多川歌磨的浮世绘比较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idu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的木刻版画和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版画艺术代表了各自民族艺术的传统,也是版画艺术的黄金时期产生的代表民众审美情趣的大众艺术。陈老莲和喜多川歌磨分别是这两个时期的典型代表。陈老莲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之家,他是以自己的作品抒发感慨、激愤之情。他的木刻版画作品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主观意识以及独特的笔墨情怀。他是一位人物、花鸟、山水皆精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他力主师古,主张学习一定要从唐至宋再至元,分别学习唐韵、宋理、元格的绘画特点。而且终身没有放弃对古法的学习,且从不死守一法,而是不停求变,不断加入自己的灵感,变出自己的风格来。他的作品达到了中国文人传统审美的最高境界。喜多川歌磨出生于普通的农家,在他的作品中追求的是合乎理性和社会风尚的美,他创作了江户时代理想女性美的典范,为浮世绘美人画开创了独特的新风。他追求如何以线条和色彩表现女性之美,是用心灵去感知周周的世界,去改革艺术的表达方式。他充分利用大首绘的表现力,创作出很多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雕版和印刷方面探索出不少新的技法,发明“无线印”的技法。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浮世绘风格。  这两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着各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题材选择上,陈老莲传世的木刻人物画大多描绘的是虚构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他用大胆的夸张手法来强调对人物个性的表现,把历史人物、文艺作品人物描绘得“形神兼备”。喜多川歌磨的传世之作几乎都是美人画。他艺术地表现当时妇女们生活、爱情和命运,他描绘的主人翁来源于当时现实社会。在构图形式上,陈老莲的木刻画面中很多只有人物而无背景,却让读者感到它是有背景的。而且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所塑造的人物,达到呼之若出的效果。喜多川歌磨的的大首绘独创了前无古人的构图和表现方法,将不同身份的美人们丰富多姿的表情、动态集中在面部或上半身加以刻画描绘,同样并不注重背景的烘托渲染。在用线、用色等表现语言上,陈老莲的线条圆转柔折、若游丝一样高古,有着非凡的运笔功力以及高超的线条组织能力。喜多川歌磨的线条特色是简洁、明确,充满着节奏感。他还注意色彩的运用,经常摈弃线条,仅以颜色的微妙变化来表现出人物脸的轮廓。在造型旨趣上,陈老莲画人物,多数加以适当的变形,夸张其特点,使其形象更准确生动。他的画面整体布局则充满着戏剧性。喜多川歌磨具备由外貌神态进入人思想的能力,他所绘人物身材比例匀称,风格华丽、优雅、明快,所表现的是江户市民的梦,其作品如同摄影镜头下的瞬间定格。  陈老莲作为海派人物画的远祖,三百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画坛反射出独特的光辉。喜多川歌磨的作品促进了印象派画风的发展,并影响到后期印象派的画风和样式。作为两位杰出艺术典范,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手法的差异是显然的,但他们二人的创作均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创造性地开辟了自己的画风,并造就了自己的艺术胆魄,使得作品不去循规蹈矩,使得作品更贴近生活,同样也使得他们作品的生命魅力经百世而不衰,形成了具有独创精神的永久魅力。
其他文献
哈达铺, 这个深藏在陇南千山万壑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在漫长的岁月中已成为一部厚重的历史。如同当年那用石子铺就的长长的街道两旁, 密密麻麻排列着的青瓦房以及黑褐色
目的 探讨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种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从而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13例重度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及痰液等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进
我行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精心组织,认真做到真信、真学和真用,正确处理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业务工
本文关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企业制度设计问题。本文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参照系,选取由中央电视台动画部转企改制而来的央视动画有限公司作为具体的研究个案,对央视动画有限
学位
目的探讨优泌乐50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胰岛β细胞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40例新诊断T2DM患者,应用优泌乐50强化治疗2周,分析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
期刊
护患关系在医院里是最普通、最广泛的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一直是医院管理所追求的目标,然而,护患关系紧张则会影响小到个人、科室,大到医院的声誉,降低临床护理的质量.本文旨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乙醇回流抽提法对五香粉进行提取,分别得到了五香粉水蒸馏精油和乙醇提取液,并测试了它们对几种常见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大小)、最低
晋剧传统戏衣是晋剧艺术的重要成分,它在舞台上保留了许多传统服饰的形制。它的类型变化,概括了舞台上的众生世相;它的样式变化,透视出古代社会的礼教纲常;它的色彩纹饰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