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内环境温度(皮肤以外,衣被以内的空间温度)与小儿脱被发生关系的研究,明确内环境温度对小儿“脱被征”发生有无影响,为小儿“脱被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方法:1.理论回顾:归纳文献和现代医学研究,对体温调节机制进行归纳分析,对小儿体温调控发育特点进行总结,为研究内环境温度对小儿“脱被征”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2.临床研究:(1)按照年龄、体重、性别相近原则进行随机配对设计。从某幼儿园随机选取“脱被征”阳性儿童和“脱被征”阴性儿童,按照年龄、体重、性别相近原则随机配对,以一名“脱被征”阳性儿童和一名“脱被征”阴性儿童组成一组对照观测,共随机选取40组。(2)用温度记录仪记录两组儿童在相同条件(相同室内温度、覆盖相同厚度被褥、穿着相同厚度衣服)下内环境最高温度、平均温度、脱被瞬间温度,并统计两组脱被次数。(3)以问卷形式,统计40名“脱被征”阳性儿童和40名“脱被征”阴性儿相关症状等指标。结果:1.在相同条件下,两组脱被次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在相同条件下,“脱被征”阳性组和“脱被征”阴性组内环境最高温度、平均温度、脱被瞬间温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组内内环境最高温度、脱被瞬间温度与内环境平均温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脱被征”阳性组与口臭、打鼾、磨牙、大便干结、烦躁易怒、睡眠不安稳等有显著性相关(p<0.05);与夜啼、讲梦话、食欲差、大便稀溏、自汗、盗汗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在同样室温17℃、覆盖2.5kg棉被条件下,两组脱被发生率差异非常显著,但两组内环境最高温度、平均温度、脱被瞬间温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在室温17℃、覆盖2.5kg棉被情况下,内环境温度的变化不是两组脱被发生率差别的原因,推测可能与复杂的深层的内在因素(如温度感受器敏感性上调,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内在的干扰和刺激因素等)相关,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2.两组组内脱被瞬间温度均高于平均温度,说明睡眠时过多覆盖衣被也是导致脱被的原因之一3.小儿“脱被征”与口臭、打鼾、磨牙、大便干结、烦躁易怒、睡眠不安稳等这组症状有明显相关性,这组症状是小儿胃肠功能紊乱和积滞的主要临床表现,揭示积食和胃肠道功能紊乱与“脱被征”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与中医“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认识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