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延髓缺血后不同时段微血管、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共48只,随机分成4组,实验组(1周组、2周组、3周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各组采用电凝法及丝线结扎法,阻断双侧椎动脉及右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延髓缺血模型。实验组存活时间分别是1周(1周组)、2周(2周组)、3周(3周组)。对照组仅暴露双侧椎动脉及右侧颈总动脉,不做闭合血管处理,不应用任何药物。实验组与对照组饲养条件相同,按预定的时间处死,取延髓。采用单宁酸-氯化铁媒染法显示延髓内部微血管;Mivnt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面积比(MVA);HE法显示延髓内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片厚5μm),每只大鼠观察4张切片,每张切片在200倍光镜下选取5个视野,计数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细胞核数/总细胞核比值,取其平均值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数。 结果: 1宏观上通过大体标本的观察中发现,对照组大鼠延髓部分的脑组织饱满,标本颜色清晰适中。而建立延髓缺血模型的实验组大鼠,缺血脑组织较对照组脑组织欠饱满,萎缩明显,大体标本颜色变暗。微观上,通过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对照组内微血管、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膜完整,核膜、核仁清晰,尼氏体丰富。微血管、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排列组成分布有序,呈现稳定内环境状态。而实验组中微血管、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改变。 2通过对实验各组1周、2周、3周观察发现,微血管密度、微血管面积比出现先减少再渐增多的变化趋势(p<0.05);神经元减少(p<0.05);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血管内微血管密度、微血管面积比明显减小,神经元减少,神经胶质细胞增加;2周组微血管密度、微血管面积比高于1周组,但较对照组低,神经元较1周明显减少,神经元核固缩、胞体皱缩、溶解。神经胶质细胞较1周组明显增加。坏死区域可见较多的神经胶质细胞充填。3周组微血管密度、微血管面积比高于2周组,仍低于对照组;神经元数量大幅减少,坏死性病灶内神经元细胞破碎,甚至完全消失,神经胶质细胞较2周组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1同时阻断双侧椎动脉及右侧颈总动脉,而建立起的缺血性实验模型较成功,稳定性强,重复性好。 2通过单宁酸-氯化铁法和图像分析,能够直观地显示延髓微血管,并能说明脑缺血对延髓微血管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脑缺血对延髓微血管损伤的保护奠定基础。 3脑缺血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神经元减少,有的神经元内部结构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同时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随时间延长增多越明显,说明脑缺血后延髓神经元坏死后不能再生,而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充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