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儒家道德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先秦时期是孝道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大体趋势存在由重血缘亲情转向重国家政治伦理,由“孝亲”转向“忠孝”的发展倾向。孔子完成对周以前孝观念的完善和改造,从本质上对“孝”做了抽象和概括,正式确立了儒家孝道观,其中已蕴涵了与忠结合的可能性;曾子、孟子等在发展孔子孝道观的同时,将孝道思想初步政治化,向着“忠孝”逐步转变。先秦孝道思想的确立和发展为荀子孝道观的产生提供了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荀子的孝道思想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应运而生。荀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战争不断,礼崩乐坏更甚,各国诸侯大臣皆为各自利益混战不休,荀子自觉担当践行儒家思想的重任,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应对百家的挑战,不得不为儒家思想寻找新的出路,荀子孝道思想的政治化便是受到当时历史进程的影响,对社会变革和转型做出的回应。同时亦是儒家思想对诸子思想(尤其是法家思想)的挑战做出的回应,是荀子作为儒家的特殊性的表现。在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他的孝道思想必当与“礼”紧密相关,纳礼入孝,“以礼义事亲谓之孝”,论述“孝”与“仁”、与“礼”、与“不安不忍之心”是密切相关的。荀子之所以在儒家孝道观的政治化演变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因为:荀子对“孝”的内在矛盾的调和——“从义不从父”;荀子模糊“事君”与“事亲”的界限,主张“为国君服三年之丧”,明确提出“君恩大于亲恩”,家庭伦理服从于国家伦理,成为孝道思想政治化演变的关键点。总之,荀子的孝道思想既顺应时代发展、与政治走向一致,也是回应当时百家争鸣中挑战的必然,荀子的孝道观对孝道思想的政治化演变和转折产生了重要影响。荀子孝道思想作为其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其所表达出来的荀子整体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是影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