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也将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我国目前没有智能机器人的相关立法,对其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和法律问题无法进行有效规制;国外已有智能机器人的相关政策和立法实践,但其调整范围大多局限于技术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观,“法律关于何种社会主体成为法律主体的规定不是任意或随意的,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运用法律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也将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我国目前没有智能机器人的相关立法,对其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和法律问题无法进行有效规制;国外已有智能机器人的相关政策和立法实践,但其调整范围大多局限于技术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观,“法律关于何种社会主体成为法律主体的规定不是任意或随意的,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运用法律拟制技术赋予智能机器人法律主体地位,使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服务于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实现智能时代人类的最大利益。本文第二章,阐述智能机器人与法律主体的基础理论。首先从智能机器人概念、发展历史、功能特征和分类入手,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自主意识式智能机器人,阐明智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是“身体”与“大脑”的关系;随后沿着法律主体一般理论和发展轨迹梳理出主体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总结出法律主体类型和范围具有开放性、进步性的特点;最后结合智能机器人对现行法律体系的挑战探讨赋予智能机器人法律地位的必要性;第三章,界定智能机器人的法律主体地位。笔者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实证分析了智能机器人取得法律主体地位的三点障碍;明确法律拟制概念,参照法律拟制技术在自然人和法人主体构造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阐述法律拟制技术在智能机器人主体地位构造中的应用路径;最后智能机器人享有法律主体地位意味着要进行适当的法律制度安排限定其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第四章,论述智能机器人的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首先通过“人赋机权”、“有限权利”原则划定权利边界,提出虚拟财产权和数据获取使用权两项权利;随后分析了智能机器人应当履行的法律、道德和劳动义务;最后探讨智能机器人侵权责任和形式责任的承担方式和实现路径;第五章,探讨智能机器人规范举措。逐一讨论了法律规制与监管、登记备案制度和伦理规范体系三种规范措施,探寻三者共同运行的内在逻辑。
其他文献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型金融衍生品,赋予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内以规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在转股之前可转换债券具有普通债券的性质,转股之后具有股票的性质。与传统的权益和债务融资相比,可转换债券这种股性、债性兼具的特点使得可转换债券的投资者“进可攻,退可守”。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2017年再融资新规发布之后,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经历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期,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方
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工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企业的重视。然而在实践中,许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和推进,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没能跳出“财务主导”的框架,与业务的连接和互动较差,管理效果不尽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强调全面预算管理应遵循业财融合原则。业财融合即通过业财双方的配合,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进行价值
近些年来,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我国快递行业也飞速发展。自2011年至2014年,快递行业业务量连续多年保持高增长态势,然而行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各快递企业为了抢夺市场,开始打“价格战”,快递行业整体向微利化发展,各家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各快递企业在2016年前后纷纷上市登陆资本市场。由于我国IPO审核制度较为严格,“借壳上市”成为了快递企业较为青睐的方式,目前快递行业已经有7家上市公
在动态的技术变革背景下,快速、准确地洞悉市场竞合态势,有效识别和应对外部专利威胁,有助于企业立于市场技术竞争之高位。通过对专利数据的分析,探究技术领域内企业间技术竞争合作关系,可以进一步挖掘对产业发展有价值的情报,为企业进入新领域或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情报支持。因此,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研究十分重要。本研究从整体网络层面和个体价值层面,综合专利网络分析方法和图论的数学表达,以及企业的专利技术指标评
租赁模式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租赁模式走进中国,再到现如今,租赁模式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成为企业运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2016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新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提出去经营租赁的理念,实现“两租一合”。随后2018年12月7日,我国也颁布了修订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新修订的租赁准则是与国际租赁准则接轨的产物,与国际新准则同
近些年,网络神经语言的不断开发以及翻译的职业化发展,导致翻译技术进步迅速。翻译技术取得的重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翻译工作模式,为笔译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这种背景下,借助相关翻译技术进行某些非文学文本的翻译愈发受到翻译行业和客户的认可。传统观点认为,人工翻译具有灵活性,只有译者才能“译得好”,翻译技术仅仅“能够译”且“译得快”。然而,笔者认为,翻译技术能否“译得好”,是因文本类型而异的。
近年来,为了不断提高大学的决策质量,形成“用数据说话”的理性决策模式,院校研究在我国取得了较大进展,并由最初的初步形成逐步走向规范发展阶段。然而,数据问题目前仍然是我国院校研究发展面临的瓶颈,要想真正走向规范化发展,为高校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培育良好的数据文化已经成为院校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为了解数据文化在我国院校研究中的现状,本文基于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构建了数据文化的三个层次——“物质层”、“
损害赔偿责任是民事责任的核心问题,贯穿于民法之中。在损害赔偿责任中,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方法至关重要,以正确的方法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有利于实现侵权法目的。但是实践中受害人因损害获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能否允许受害人因损害获益在现今法律中都没有明确规定。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即是损益相抵规则在侵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其概念及适用标准和适用范围在学理上研究都十分薄弱。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适用损益相抵规则的理论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城市社区不仅是城市居民生活单元和基层社会治理场域,同时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承载体。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治理理念深度嵌入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治理与善治的现实要求,呈现出网络化建设特征。与此同时,尽管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公共文
法律的公平正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维护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特殊群体的诉讼权利,律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些年,我国刑事案件的辩护率较低,这意味着一定数量身陷囹圄的被追诉人要独自面对强大的侦察机关和公诉机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我国拉开了司法制度改革的序幕。如果没有律师的参与,一系列司法制度改革可能会陷入困境,被追诉人的权利也可能会得不到保障。正是基于这些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