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应用三维影像融合技术重建颅内静脉系统的方法及其在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并应用此方法结合MRV资料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瘤周皮质静脉和大脑镰内及镰旁静脉侧支循环建立的方式及临床意义,以及不同类型的瘤周水肿与颅内静脉循环代偿状态及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SM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和CE-MRV检查,并应用神经导航仪中的手术计划系统重建3D静脉-肿瘤融合模型,依此对颅内静脉循环做围术期评估。皮质静脉分为3种类型:(a)单向吻合型;(b)瘤-端吻合型;(c)端-端吻合型。大脑镰旁静脉侧支循环建立方式分为4种类型:(a)大脑内侧皮质静脉移位或增生;(b)侧支静脉连接SSS闭塞段的前后两端;(c)侧支静脉连接SSS和大脑深静脉系统;(d)镰状窦再通或继发性镰状窦形成。分别对皮质静脉和大脑镰旁侧支静脉的类型与肿瘤大小、位置及SSS闭塞程度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瘤周水肿分为2种类型:(a)与脑-肿瘤界面弱相关型水肿(PIRE);(b)与脑-肿瘤界面强相关型水肿(SIRE)。根据SSS的闭塞程度、皮质静脉的受累数量、以及静脉侧支循环建立程度对颅内静脉系统的代偿状态进行评估。分析瘤周水肿和静脉代偿状态的关系,并评价其对患者术后短期(术后7天内)和远期(术后3-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应用神经导航仪建立的3D静脉融合模型显示效果良好,手术中所见肿瘤与周围静脉窦、静脉血管的关系与术前评估完全吻合。瘤周皮质静脉损伤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60%(a型)、16.7%(c型)、0%(b型)。23.8%的患者术后存在静脉相关性肿瘤残留(相当于Simpson III级切除)。b和c型皮质静脉的数量和肿瘤体积呈正相关关系。大脑镰旁静脉代偿通路的发生率分别为35.6%(a型)、4.4%(b型)、11.1%(c型)、15.6%(d型)。b、c和d型镰旁静脉通路只见于SSS重度闭塞的患者,c和d型静脉通路只存在于SSS中部和后部重度闭塞的患者。PIRE组患者中出现静脉失代偿状态的比例为75%,高于SIRE组的38.5%和无水肿组的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静脉循环失代偿状态与PIRE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统计学意义(P=0.029)。PIRE组术后短期神经功能预后评分最低,而SIRE组患者术后远期评估中,完全独立生存状态的改善率最高(23%)。结论:应用多模态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建立的3D静脉融合模型,能准确评估颅内静脉与肿瘤的相对关系,使术者对肿瘤及周围静脉的影像资料从三维角度有更深入的了解。手术前静脉循环评估的重点是分析静脉窦的通畅程度、瘤周皮质静脉和镰旁静脉通路的类型和分布,其中要特别注意端-端吻合型静脉和继发性镰状窦的评估。在争取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应针对性地处理瘤周皮质静脉,尽量避免重要静脉的医源性损伤,减少术后静脉源性并发症。PIRE的形成和静脉循环失代偿状态存在伴随关系,并预示着术后短期神经功能预后较差。术前常规应用MRV和3D静脉模型对PSM患者瘤周皮质静脉和大脑镰内及镰旁静脉通路的准确评估对制订合适的手术策略有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