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对于胸腰段骨折,有很多固定方式。目前经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是损伤小、费用较少,且固定牢固的固定方式。传统的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和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术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较多,但由于椎体骨折后形态多不相同,对伤椎本身置钉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非常少。伤椎的不同置钉方式会对伤椎本身及固定节段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比较不同伤椎置钉方式对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及对伤椎把持力的影响。同时,记录伤椎上下椎体的应力变化,观察固定节段内相邻椎体的受力情况,反映不同固定方式对术后伤椎高度再次丢失产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取16具新鲜冰冻猪(市售7-8月龄、体重110~130kg)的胸腰段脊柱(T13~L3,猪有14个胸椎)。将16具模型分为4个实验组,分组如下:A组:对照组(完整、未骨折标本);B组:经伤椎椎弓根置入短螺钉固定组(Φ6.0x3.0,以下简称短直钉组);C组:经伤椎椎弓根平行于终板置入长螺钉固定组(Φ6.0x40,以下简称长直钉组);D组:经伤椎椎弓根斜向置入长螺钉固定组(Φ6.0x40,以下简称斜长钉组)。对B、C、D组12具标本的L1椎体进行预损伤后,采用重物撞击技术,建立L1椎体A型骨折模型,并对每具骨折标本均进行6枚螺钉固定。将4组标本进行三维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记录在零载荷和最大载荷时运动图象,计算出标本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将A、B、C、D组的ROM进行两两对比,B、C、D组三种方式固定组之间相互比较ROM,比较相对稳定性。同时,测量运动过程中伤椎上下相邻椎体侧壁中心点及正前方中心点的应力变化,对比不同固定方式、每个测定点的应力变化。完整取出A、B、C、D组中置钉伤椎及置钉正常椎体,随机选出4个置钉正常椎体设为a组(以下简称对照组),B组中各组取置钉伤椎设为b组(以下简称短直钉组),C组中各组取置钉伤椎设为c组(以下简称长直钉组),D组中各组取置钉伤椎设为d组(以下简称斜长钉组),进行拔钉实验,比较伤椎三种置钉方式对伤椎的把持力。结果:1.三种伤椎置钉方式固定节段稳定性的比较测量的ROM值结果示:前屈、后伸时,D组的ROM值与B、C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组的ROM值与B、C、D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三种伤椎固定方式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的应力变化对比每个测量点应变值结果示:前屈、后伸时,D组测点5的应变与B组、C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弯时,各组侧壁中心点应力变化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三种伤椎置钉方式对伤椎把持力的比较通过伤椎拔钉实验结果示:d组伤椎钉轴向拔出力大于b组、c组;b组伤椎钉轴向拔出力与c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轴向拔出力明显大于b、c、d组伤椎钉轴向拔出力。结论:1.三种伤椎置钉方式短节段固定中,伤椎斜向置钉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伤椎短直钉方式和伤椎长直钉固定方式。2.伤椎斜长钉固定方式在前屈、后伸时,伤椎上位椎体前方受力变化明显小于短直钉固定及长直钉固定方式。各方向运动中,伤椎上位椎体的受力变化均大于同侧下位椎体。3.三种伤椎置钉方式中,伤椎斜长钉的拔持力明显大于伤椎短直钉及长直钉的把持力,伤椎短直钉的把持力与伤椎长直钉的把持力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