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烟生成机理是燃烧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实验室预混火焰可为碳烟生成机理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本文在建立的实验室预混火焰燃烧分析系统平台上,研究了预混CH4/O2/N2火焰中碳烟颗粒生成历程、形貌结构演变及团聚动力学。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搭建了平面预混火焰燃烧分析系统,由McKenna平面预混燃烧系统、火焰温度测量系统、燃料供给系统以及热泳探针取样诊断系统(TSPD)等组成。该燃烧系统可以获得稳定的预混层流火焰,可精确控制混合气的燃空当量比和最高火焰温度。此外,TSPD取样系统可以对不同火焰高度的碳烟颗粒进行取样,以便对碳烟颗粒形成历程进行研究。2.利用TSPD取样系统、燃烧分析系统以及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碳烟颗粒的形成历程。结果表明:燃烧过程中,碳烟颗粒形貌变化经历三个阶段:冷凝态的碳烟,粒径约为17nm;初期碳烟颗粒,粒径约为8nm;成熟的碳烟颗粒,粒径分布介于10~30nm之间。3.研究并考察了火焰温度和燃空当量比对碳烟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EM测得的基本粒子粒径介于5.7~31.4nm,主要集中在15~20nm,且呈单峰分布;AFM测得的体积当量球径介于1.6~32.8nm,碳烟颗粒的纵深比介于0.006~0.48,且随火焰高度和燃空当量比的变化,体积当量球径分布由单峰状变为双峰状。4.碳烟内部绝大多数微晶的长度、层面间距和曲率分别介于0.41~5.85nm、0.32~0.44nm和1~2,团聚态碳烟颗粒的分形维数介于1.57~2.01。随火焰温度升高,基本粒子的粒径减小,微晶的长度增加,曲率和层面间距减小,团聚态碳烟颗粒的分形维数也减小;随燃空当量比的增加,基本粒子的粒径增加,微晶的长度增加,曲率减小和层面间距减小,团聚态碳烟颗粒的分形维数也减小。上述结果表明随着火焰温度和燃空当量比的增加,碳烟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和组织化,且石墨化程度增加,氧化活性降低。5.分析了碳烟颗粒间的团聚力和团聚模型,并利用AFM测量了碳烟颗粒与探针间的作用力(Pull-off force)约为3.03±0.24nN,测量值与范德华力计算值接近,表明范德华力是引起碳烟颗粒间团聚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