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阿·瑞恰兹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在批评理论、语言学、美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特别是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不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在批评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独创性的突出贡献。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一共创作了八本关于批评理论的著作,从而奠定了他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和理论史上的地位。他一直努力构建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引入了心理学和语义学两门学科。其中,他所提出的语境理论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为新批评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新批评派的一系列核心概念,诸如“复义”、“反讽”、“悖论”、“张力”等也都明显受到瑞恰兹“张力诗学”的影响,而他一直所坚持建构的文学价值评判体系也被新批评派所继承。可以说,瑞恰兹在西方现代批评史上的地位是公认的。此外,他还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沟通中西文化的交流使者,中国始终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一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希望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来探讨中西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进而找到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方法和途径。然而,综观对他批评理论的现有研究,国内还比较薄弱,他的许多重要理论著作至今仍没有中文译本,对他的学术研究也仅限于他批评理论的某一方面。国内至今还没有一部对他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这显然与他在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上的地位不相符。通过对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现状的考察,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一些核心理论观念,如文学价值观、文学传达观、心理学批评方法、语境理论、文本细读等已经被学界所熟知。然而由于缺乏对他的批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所以在理论渊源、与英国浪漫主义文论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特别是中庸思想对他理论建构的深刻影响等方面,学界研究得还不够深入甚至没有关注。此外,虽然瑞恰兹的批评理论著作大都写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今天看来似乎已是位“过时”的文论家,但是当我们联系中国当下文论发展的现状,会发现他的理论至今仍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首先结合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以他二三十年代所写的八本批评理论著作为论述中心,对其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在诗歌的社会价值功能问题上,瑞恰兹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辩传统的影响,所以接下来重点分析他与英国浪漫主义,特别是与柯勒律治“想象”理论之间的继承关系。再次,由于他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分析他批评理论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因素,特别是中庸思想对他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最后,指出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对中西文学研究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有哪些启发意义。为此,全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介绍他批评理论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文艺批评仍以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的印象批评为主,带有浓重的主观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更是主张诗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无关。针对当时的批评危机,瑞恰兹主张重建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体系,并且把诗歌与现实相联系,在此基础上考察诗歌的价值和功能。在哲学上,瑞恰兹深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传统,所以特别重视对心理经验的分析,并把语义学和心理学两门科学引入文学批评,希望建立一门“科学化批评”。此外,瑞恰兹一方面批判浪漫主义批评的同时,也继承了浪漫主义的许多文学观念和传统。第二章重点介绍了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语言学家,瑞恰兹开创了现代语义学派,他的批评理论也是建立在他坚实的语义学基础之上。所以在了解他批评理论之前,先来考察他的语义学理论。瑞恰兹的意义理论大部分集中在《意义之意义》和《修辞哲学》两部著作之中,而对他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符号-情境”理论、语境理论、隐喻理论和两种语言的划分。第三章则全面梳理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的“科学化”建构。建立“科学化批评”是瑞恰兹批评理论的终极目标,为此他特意引入了两门学科:心理学和语义学。他的科学化建构主要体现在文学价值理论、文学交流理论和本体论批评三个方面,关于文学价值,瑞恰兹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知识,认为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能使读者的心理经验得到平衡和协调;而文学交流活动是实现文学价值的必要途径,他的文学交流理论就是把作家好的经验通过文本传递给读者;文本在文学交流过程中处于关键性的中介作用,因此,瑞恰兹十分强调客观分析文本的重要性,进而提出进行“封闭式”阅读和“细读”的方法。第四章探讨了瑞恰兹批评理论中诗歌与科学相对立的思想。这一思想他明显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诗辩传统,始终把诗歌与科学相对立,突出了诗歌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认为诗歌的真实概念不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真实”,而是一种情感上的接受和感染力。唯科学主义的最终结果只能使人们的情感世界极度匮乏,随之导致人类社会陷入混乱状态,在“科学的世界观”里,诗歌将取代宗教,成为拯救混乱社会现实的理想手段。而诗歌之所以有这种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他继承并发展了柯勒律治的诗歌理论,认为想象能使相互冲突的力量综合统一,从而能调节人们的心灵状态。第五章探讨瑞恰兹批评理论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瑞恰兹“综感”的美学观念就直接来源于中国的中庸思想。由于对中国汉字的多义特征极为感兴趣,所以对《孟子》进行了多义实验,并且把汉语表达方式比作了诗歌语言,则把西方的逻辑分析语言比作了科学语言,认为中国的思维模式是拯救西方社会危机的平衡手段。而中庸思想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综观他一生的学术思想,平衡与和谐的观念成为他几乎所有理论著作的关键词汇,也影响了他本人多元化和矛盾统一的思维方式。第六章则重点考察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对二十世纪中西文论的影响及当代意义。作为新批评派的奠基者之一,其语义学理论和文本细读的方法都深刻影响了新批评派,“包容诗”的概念更是直接启发了新批评派成员们对立统一的诗歌结构理论,他对文学交流和读者心理的强调也影响了以后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文学理论流派。由于他的学说很早就传到国内,所以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影响了叶公超、常风、朱自清、钱钟书、朱光潜、李广田、袁可嘉等一大批现代学者。此外,他的批评理论对我国当下文学批评建设也有启发意义,能帮助我们反思后现代语境下的价值重建和重新审视文学研究的焦点问题。最后结语部分对他批评理论的局限进行分析。瑞恰兹过分夸大了心理学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甚至认为文学批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瑞恰兹否定有特殊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存在,认为审美经验与普通的生活经验并没有本质区别,这一观点明显存在片面性;还无限夸大了诗歌的救世功能,把文学艺术奉为拯救灵魂的“宗教”,也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