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社会适应的研究可以从其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加以考察。社会适应心理结构,即社会适应性是指个人在与社会生活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社会适应心理过程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理解和控制生活情景,应对情景压力,调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与生活情景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的过程;社会适应心理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社会适应心理结构的个体经历一定的社会适应过程之后,导致的特定性质的社会适应状态。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构成人格的社会适应模型。围绕社会适应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章 绪论 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对“社会适应”这一人格现象作出一般的分析,从而引出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意图和研究思路。然后在对社会适应基本概念的界定的前提下,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构架和总的研究策略与方法。 第二章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研究 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 理论研究探讨了社会适应的概念和社会适应性结构两个内容。关于社会适应的概念,通过分析比较,表明人的社会适应与动物的自然适应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社会适应不仅仅是要获得自然生存,而且还要获得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关于社会适应性结构,通过相关研究表明,社会适应性结构的研究有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研究策略。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从正面研究人格的社会适应性结构的两种研究策略:功能—结构策略和过程—结构策略。 实证研究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利用功能-结构策略,采用开放式问卷和内容分析法,从421名中学生中探析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的内涵和结构。另一方面利用过程-结构策略,从理论上建构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结构模型,然后编制封闭式问卷调查1087名中学生,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探析和验证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结构模型。最后得出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社会适应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结构模型由一个维度、16个因子构成:即人际适应性(乐群性、怀疑倾向、社会接纳性、利他倾向),心理弹性(冲击性、内抑性、乐观主义、适应灵活性和挑战性),心理控制感(自信、控制信念、责任心和自主性)和心理能量(勤奋上进、聪慧性和活力)。 第三章青少年社会适应机制的研究 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两个问题的研究:社会适应机制的概念、理论、分类和社会适应性对社会适应机制的影响。 理论研究表明,根据适应的时间维度、意识的程度和适应问题的性质,可以把适应分为掌握、应对和防御三个层次,而且三个层次的适应机制又可以统一到一个完整的适应过程之中。 实证研究采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社会适应性问卷、掌握方式问卷、应对方式问卷、防御方式问卷和自我警觉问卷调查576名中学生,采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得出两个结论:()社会适应性因子对三个层次的适应机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 (2)自我警觉对应对具有中介调节作用,而对防御则基本上没有中介调节作用,从而证实,即应对过程是有意识的,而防御过程基本上是无意识的。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适应功能的研究 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 理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人格具有对心理状态和行为状况的预测功能;(2)人格预测需要借助于恰当的预测模型;(3)要实现社会适应性结构的预测功能,须弄清楚社会适应状态的性质和确定社会适应状态的评价标准。N)社会适应是与心理健康、自我实现相区别的概念,社会适应的性质是个人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和平衡。 实证研究根据社会适应的性质,选择人际关系和谐系数和主观幸福感作为社会适应状态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社会适应性问卷、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333 名中学生,采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社会适应性对人际关系和谐系数和主观幸福感均具有比较明显的预测功能。 第五章总的讨论在前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概括了社会适应的结构、机制和功能的研究,最后形成人格的社会适应模型。论文最后对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第六章结论 总结了本文一系列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 总之,本课题研究采用系统论方法论原则,遵循了两条逻辑线索:结构-机制.功能逻辑线索和理论-实证逻辑线索。全文以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探讨了青少年人格的社会适应问题。这一课题研究为人格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