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夏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乃至全球的海-陆-气相互作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亚洲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关。末次冰盛期以来亚洲夏季风发生了多次剧烈的千年-百年-年代际尺度快速振荡,研究这些突变事件及亚洲夏季风的演化历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和机制,对预测未来全球变化有重要指导意义。大九湖盆地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对东亚夏季风变化响应敏感。自末次冰盛期以来大九湖盆地发育了厚层的泥炭,是重建我国中部地区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的理想载体。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大九湖盆地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粒度以及孢粉等指标,重建了末次冰盛期以来大九湖盆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并结合其他古气候记录,探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上亚洲夏季风的时空特征及可能驱动机制。论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1.大九湖泥炭的发育情况及影响因素。在AMS14C测年的基础之上,利用TOC、TN、Al和Ti含量记录分析了大九湖泥炭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发育情况。我们发现大九湖泥炭的发育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一方面,在千年尺度上与季风降水的大幅度快速减弱密切相关,例如新仙女木事件(YD)和9.2 ka事件。另一方面,在全新世轨道-亚轨道尺度上季风降水减少对泥炭发育的影响不是很大,相对稳定的TOC含量(泥炭发育程度)与温度变化(可能主要是夏季温度变化)更为相关。2.大九湖盆地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及可能机制。利用大九湖泥炭Rb/Sr、δ13C、C/N等地球化学记录,探讨了大九湖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全新世大九湖泥炭Rb/Sr比值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变化特征,与山西公海、广东湖光岩玛珥湖等季风记录基本一致: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逐渐增强并存在多次快速减弱事件,与北半球冰盖变化及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突然减弱有关;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出现强盛期,之后呈显著减弱趋势,这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基本同步。3.9.2 ka事件可能是全新世最强的千年尺度亚洲夏季风快速减弱事件。大九湖泥炭记录显示,9.2 cal ka BP左右大九湖盆地泥炭发育中断,流域化学风化强度明显减弱并伴随森林系统更加开放。这表明9.2 cal ka BP左右东亚夏季风降水显著减少,并且其突变幅度远远超过了8.2 ka事件。综合分析中国石笋季风记录,青海湖、山西公海、广东湖光岩等湖泊季风记录,以及印度季风区的海洋沉积、洞穴石笋等季风记录,我们发现9.2 ka事件有可能是全新世最强的千年尺度亚洲夏季风快速减弱事件。基于此,我们提出9.2和8.2 cal ka BP左右亚洲夏季风快速减弱的驱动机制有所不同:8.2 ka事件是由北美冰融湖坍塌导致大量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引起的,而9.2 ka事件可能主要是由太阳活动减弱导致的。4.末次冰盛期及冰消期大九湖盆地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及可能机制。大九湖沉积物粒度、Zr/Rb和Rb/Sr比值等指标显示,在22.8-17.5 cal kaBP期间,大九湖盆地季风降水相对较少。此时北半球高纬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开始增强但仍相对较弱,全球海平面及南北半球温度相对稳定,从而使得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弱且无明显变化趋势。17.5-15.5 cal ka BP左右,大九湖盆地降水明显减少,这可能与大量淡水注入北大西洋使得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有关;同时,南北半球间温度梯度变化可能也会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15.5 cal ka BP以来,大九湖盆地降水逐渐增加,与北半球冰盖逐步撤退、太阳辐射达到一定强度并呈增强趋势有关;但新仙女木事件并不明显,可能是西太平洋暖池气候状况的影响。除了末次冰消期和早全新世的亚洲夏季风快速减弱事件以外,本论文还利用海南双池岭湖泊沉积物的粒度、Rb/Sr、Rb/K、Si/Ti和Zr/Rb比值记录,讨论了小冰期我国南方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小冰期双池岭流域降水明显增加。通过与亚-澳季风区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古水文记录的对比,我们认为是沃克环流增强和热带辐合带收缩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小冰期气候湿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