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邢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瓷窑之一,自北朝始烧至金元时期衰落,走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至今,学者对邢窑的研究逐渐深入。近年来考古新材料不断发现和丰富,为邢窑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的条件。
本文以已发表的邢窑遗址调查、发掘材料为基础,将墓葬、城址、沉船等考古遗迹中可以基本断定为邢瓷的材料结合起来,以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对邢窑产品进行整理。在前人的分期基础上吸收近几年的考古新材料,特别是探讨了以往分期中的分歧之处,将邢窑分为七期,即北朝晚期为第一期,隋代为第二期,唐代早期为第三期,唐代中期为第四期,唐代晚期为第五期,五代时期为第六期,宋金元时期为第七期。再根据相关纪年材料,对分期年代作了进一步论证。
在分期的基础上,观察每个时期邢窑的产品和工艺特征,从品种与器型、胎釉工艺、装饰工艺和装烧工艺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而勾勒出邢窑的整体发展面貌。在此过程中,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邢窑产品及工艺上的变化作了简要分析。
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国内外出土的邢窑瓷器进行统计,探讨各期邢瓷的流布情况和使用阶层:北朝时期邢窑生产开始起步,产品主要在窑址区域及附近流通;隋代至唐代早期生产发展,产品开始出现在河北地区以外的陕西地区;唐代中晚期是邢窑生产的兴盛时期,邢瓷流布区域大大扩展,还进入宫廷和官署,使用者的身份也呈现多样性;五代时期,流布范围明显萎缩;至宋代有所恢复,至金元终于衰落。此外,本文认为扬州港对邢窑产品运销国外的作用应该大于广州,但不排除邢瓷运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需要借助扬州和广州两个港口的可能性。
本文最后对邢窑与周边瓷窑在技术上的交流作一简述。认为邢窑在北朝晚期很可能受到相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影响而起步较快,至其发展兴盛期在器型、纹饰、装烧工艺等方面对定窑、磁州窑等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宋金元时期主要效仿定窑、井陉窑等周边瓷窑,最终失去竞争力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