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乞大》是朝鲜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口语教材,内容主要是经商和日常生活的一些常用词汇,能体现当时朝鲜语口语的实际情况。《老乞大》不仅是中世纪朝鲜语研究重要的材料,也是16—18世纪古汉语研究的重要对音资料之一。论文利用《老乞大》3个谚解本之间的差异,对16—18世纪朝鲜语的音系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当时朝鲜语的特点对16—18世纪古汉语对音研究中的一些结论进行了修正。本文以三本不同时期的《老乞大》谚解本为材料,研究16—18世纪朝鲜语语音系统。文章以音系组合、历史语言学、音位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该时期拼写、语音音值、语音变化进行系统的考察,对语音系统进行拟构,并从语音学的角度重点解释了“·”[?]消失分化的机理和舌尖塞音腭化的语音条件。文章认为朝鲜语拼写法采用的单音节字符与朝鲜语属于黏着语的类型特点有矛盾。因此,在古代朝鲜语拼写中有不少混乱,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法助词前的拼写都不一样。这一问题直到人们对语法成分认识清楚后才得以解决。最终在拼写规则中还是增加了形态主义标音的成分。文章通过考察16—18世纪朝鲜语“·”[?]的消失分化和后元音之间的音变,指出朝鲜语符合阿尔泰语系“首音节元音稳定”这一特点。在朝鲜语中,一般来说第二音节以下发生变化的元音居多,首音节的元音基本不变,在受到辅音和收音影响的情况下会出现例外。在音节条件允许发音完整的情况下不发生变化,而在发得不完整的情况下发生变化。兰司铁认为“朝鲜语不符合这一规律”的说法,是因为他忽略了相邻辅音和收音对元音的同化。通过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此外,文章指出在16—18世纪的朝鲜语中,舌面擦音后普遍带有[i]介音。在进行相应的汉语对音研究时,这一特点应引起注意。尤其是研究知章组的三等字时更应该慎重判断,需要另用其他的对音材料给与佐证。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音系学与音位学之外,提出并采用了“同词异书”的文献考证新方法。通过对比同一词不同拼写,印证语音拟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