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鞘内小剂量应用吗啡,可以达到和口服或其它外周途径给药相同的镇痛效果,且由于应用剂量较小,作用位点局限,副作用较少。吗啡镇痛作用于mu阿片受体(mu opioid receptor,MOR),mu受体的表达已经证实与肿瘤进展成正相关。随着癌症病人带病生存期的延长,癌痛控制疗法逐渐转变成为长期镇痛疗法。为探索应用吗啡进行长期癌痛控制更为优化的给药方式,本实验建立骨癌痛SD大鼠鞘内留置管,长期、多次给药模型。比较外周给药组及鞘内留置管给药组,镇痛效果及肿瘤组织及鞘内组织MOR表达水平差异。研究方法1、为建立可用、稳定的大鼠骨癌痛模型。准备健康雌性SD大鼠5只,分别在其股骨腔内种植不同浓度的Walker256肿瘤细胞,模型建立后测量并记录大鼠机械痛阈变化,每7天X线下观察大鼠股骨改变,21天后取材HE染色后病理分析。探索在SD大鼠中,应用Walker256肿瘤细胞建立股骨骨癌痛模型的合适细胞浓度。2、雌性SD大鼠(150-180g)24只,全部大鼠于股骨注射Walker256大鼠腹水癌细胞制作疼痛模型。癌痛造模成功后,完全随机法分为空白组、腹腔组和鞘内组,鞘内组经L6-S1棘突间隙放置鞘内导管。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腹腔(1ml,1次/d)、鞘内(20ul,1次/d);腹腔组腹腔注射吗啡(1.25mg/1ml,1次/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ul,1次/d);鞘内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1次/d),鞘内注射等效腹腔组镇痛效应的吗啡(0.025mg/20ul,1次/d),连续镇痛16天。记录造模后大鼠机械痛阈变化;连续镇痛结束后,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脊髓组织和肿瘤组织MOR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将成功传代培养的Walker256大鼠肿瘤细胞种植到大鼠股骨,制造大鼠股骨癌痛模型,细胞浓度为1×10~5个细胞/只的大鼠,癌痛出现时间最早、最为稳定,病理改变最为明显,在后续实验种将采用此种细胞浓度建立骨癌痛模型。2、股骨骨癌痛SD大鼠鞘内置管长期给药模型中,镇痛16天后腹腔组和鞘内组比较,痛阈相近。腹腔组和鞘内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痛阈均显著增加。在骨肿瘤组织MOR表达方面鞘内组和空白组分别明显低于腹腔组,P<0.05。鞘内组和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脊髓组织,空白组、鞘内组和腹腔组三组中MOR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观察三组股骨肿瘤组织切片中,可见空白组与鞘内镇痛组,MOR表达水平相近,P>0.05。外周镇痛组MOR表达远高于空白组及鞘内镇痛组,P<0.05。在脊髓组织切片中,三组MOR表达都较少,未见明显区别,P>0.05。研究结论1、骨癌痛模型制作过程中发现,种植肿瘤细胞浓度越高,所造成的动物行为学改变越早,模型越稳定,可能肿瘤生成越早,当注射细胞浓度为1×10~5个细胞/只,可以最为快速地建立稳定的大鼠骨癌痛模型。2、在大鼠骨癌痛模型中,鞘内长期给予吗啡镇痛可以拥有和腹腔吗啡镇痛相近的镇痛效果,且肿瘤组织MOR表达量减少,鞘内组与空白组相比MOR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这可能由于肿瘤组织吗啡受体的表达与作用在局部的吗啡浓度有关,控制外周吗啡的浓度,可能使肿瘤组织MOR表达不发生明显增加。鞘内镇痛组与肿瘤模型空白组相比,肿瘤组织MOR表达和脊髓MOR表达都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鞘内用药并没有影响鞘内MOR的表达水平,对受体表达影响较小。鞘内吗啡镇痛可以通过较小的用药量,不影响机体本身MOR表达水平,达到和外周腹腔用药相同的镇痛效果,并可能对肿瘤进展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