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液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氨挥发的影响及氨挥发减缓措施探讨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7236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沼液中不仅富含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将沼液返还农田,不仅能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利于农业成本的降低,同时还可缓解沼液带来的环境压力。本研究通过沼液灌溉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处理(CK处理),40%(ZY40%)、70%(ZY70%)、100%(ZY100%)、130%(ZY130%)和 250%(ZY250%)等沼液用量水平,以不施肥为对照,优化用量100%为水稻常规用量氮素225kg/hm2。同时设置单施化肥优化用量100%(HF100%)与ZY100%处理对比。研究不同沼液施用量下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氨挥发等效应。并通过室内试验,探索降低沼液施用氨挥发的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水稻产量随着沼液氮素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保持稳定,两者间的变化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且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模型的方程式拟合得出,沼液在稻田最佳施用量为213.9kgN/hm2,相应的水稻产量为9.90×103kg/hm2。水稻的氮素利用率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在沼液施用量为225 kgN/hm2时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沼液用量处理。沼液施用后显著增加稻田田面水铵态氮的初始浓度,对稻田田面水硝态氮的初始浓度无明显影响。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在施用沼液后的1~3天内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随后下降趋势减缓,与不施肥处理相差无几;而田面水硝态氮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沼液施用后的3-6天内达到峰值,但长期低于1.0mg/L。稻田氨挥发总量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较不施肥处理增加0.57~3.35倍。ZY250%处理的氨挥发总量最高,达120.6kg/hm2。氨挥发主要集中在施用沼液后7~10天内,所引起的氮素损失占沼液氮素用量的14.52%~17.64%。等氮量的沼液和化肥处理相比,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残留无机氮均无显著差异,而单位稻谷产量的氨挥发量显著降低22.6%。由此可见,稻田合理施用沼液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进一步降低沼液在稻田施用过程中的氨挥发,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在淹水条件下,分别设置4个田面水高度(0cm,5cm,10cm,15cm,),3个生物质炭水平(0,1%,2%)和3个沼液的pH水平(原始沼液,pH=7.0,pH=6.0)三个试验,研究这三个因素对氨挥发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一氮素水平下,田面水高度为0cm、10cm和15cm较田面水高度为5cm的氨挥发累积量显著降低80.24%、20.52%和35.44%;施用pH=7.0和pH=6.0的沼液较原始沼液的氨挥发累积量显著降低43.85%和72.52%。而添加生物质炭对于沼液施用的氨挥发的影响尚不明确,需进一步去研究。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的美学根源于人格美的美学,而这种人格美则发轫于汉末清议和人物品鉴的魏晋玄学。因此,笔者试图以魏晋时期的一个独具个性魅力的文人团体"竹林七贤"的思想领袖嵇康为
<正>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审计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2D TMDs)及其异质结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于块状本体的性能而在光电子和光催化领域引发关注。一方面,通过液相剥离,以一种环境友好且成本效益高的方法制
<正> 本世纪以来,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他们的政治态度、处世方式、哲学思想、文学创作以及他们的结交时间等,都曾引起文史学界的广
各类广场舞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健身价值大,特别适合在高校开展与普及.以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为例,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以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丰富大学生的
市政排水管道在安装完成后,回填之前必须进行闭水功能性试验,这不仅是检验管道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排水管道工程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文章结合工程监督经验,就如何做好排
[目的 /意义]慕课对图书馆提出了全新的服务要求。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慕课服务进行研究,以为进一步开展慕课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调查794所公立本科高校图书馆慕课服
中国文化在教育上表现为注重德育。张载作为宋明理学和理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充分肯定教育对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立人之性,分"为人"、"贤人"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及急救方法。方法在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8月期间诊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抽取7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其是否存在低血糖昏迷现象进行分组:低
集合预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集合初始扰动的构造,以准确描述大气不确定性。合理的初始扰动可以合理描述预报误差结构,其质量将直接影响集合预报的整体性能。本文针对模式初值的不确定性,在综合评估集合扰动质量的基础上,研究揭示了集合预报初始扰动的物理空间结构和演变特征,为合理构建集合初始扰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对欧洲中期全球集合预报、T639全球集合预报以及GRAPES区域集合预报的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其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