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变迁与人们的生命历程,是承载城市文化、承担当代人生活需求的重要场所。从空间正义理论视角来看,历史街区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辩证统一,本质上是由城市居住者共同创造的共享资源。因此,物质环境的改善、街区经济的振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结构的稳定都是其更新的应有目标,每一城市主体都享有平等参与其更新的城市权利。但是,由于受到权力、资本等强力的影响,实际参与主体之间的力量并不平衡,我国历史街区更新实践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珍贵的历史建筑被毁坏,细致的城市肌理被抹去,原住居民被迫迁离故园,富有感情的邻里关系网络被破坏,在地文化逐渐流失等等。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在历史街区更新中,如何确保各主体的城市权利,从而实现空间正义的价值追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①如何认识空间理论赋予的解读历史街区更新的新视角?②在空间视角下如何看待历史街区的内涵及其更新?③我国历史街区更新实践中的具体探索情况如何?④如何以城市权利为导向来实现历史街区更新的正义追求?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遵循"空间转向-空间生产-空间正义-城市权利-多元合作行动"的逻辑构建空间正义的分析视角。社会属性的回归赋予了空间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空间成为参与生产的要素和产品本身。只有力量平衡的多主体参与,才能确保各主体平等的城市权利,并实现空间生产的正义追求。第二部分(第三章),在空间视角下解读历史街区及其更新。历史街区本质上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由城市居住者共同创造的共享资源,具有公共性、文化独特性和对社会日常生活的依赖性,并对其空间生产形成约束,每一城市主体都享有平等参与其空间生产的权利。然而,现实中历史街区的更新充满着价值、权力及利益的冲突,由于参与主体之间的力量不平衡,导致了诸多不正义,如共享资源悲剧、在地文化流失和社会结构破裂等。第三部分(第四章),以济南市芙蓉街-曲水亭街和上海市田子坊为案例,分析我国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多主体行动情况。芙蓉街-曲水亭街的更新呈现出"政府主导-政府与开发商合作-寻求多元合作"的演变趋势。更新早期主要是一场由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不平衡博弈,由此造成了部分居民外迁、原有邻里关系网络受影响、过度商业化冲击了街区历史文化等问题,更广泛的多主体有效合作是其更新的方向。田子坊更新则是一场艺术家改造旧厂房、基层政府领导文化街改造以及居民通过"居改非"出租创收的自发空间实验,是由基层政府、艺术家、普通居民和专家学者等自发的社会力量进行多方合作的更新行动,实现了对街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为艺术家创作和居民创收创造了机会。但其后期发展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问题,居民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之间的矛盾也悬而未决,政府对这片街区的有效管理仍有待完善。第四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提出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确保城市权利以实现空间正义的对策建议。实现空间正义需要捍卫所有主体平等有效地参与历史街区更新的城市权利,确保城市权利则需要参与力量平衡的、有效的多元合作行动。为促进多主体的有效合作,必须在行动理念、行动主体、行动平台和行动规则及策略等方面进行建构与设计。本研究一方面在空间正义视角下重新解读了历史街区及其更新过程,对更新过程呈现的不正义进行追问,并提出走向正义更新的路径和策略;另一方面,以历史街区更新为议题,尝试了空间正义理论的解释力,并试图在历史文化空间的生产与传承方面对该理论进行补充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