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Kamp(1981)和Heim(1982)提出三分结构的理论,全称量词“every”和“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系统地描述,解释以及比较英语中的“every +名词”和汉语中的“每+名词”的句法分布,辖域解读,允准条件以及语义性质来揭示他们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一方面这两类名词存在相同点。首先,“every”和“每”不同于其它全称量词如all/所有,后面不能直接接论元如不可数名词或光杆复数名词。其次他们都不能出现在存现句,因为强名词不能接受存在量化。此外在主语位置,宾语位置,或复杂名词短语中,虽然算子“every”和“每”可以触发逐指解读,但是作为简单句宾语的“every+名词”和“每+名词”在某些具有再生性特征的谓词或算子“都”的影响下也可以表达统指概念。另外,作为全称分配量词,“every+名词”和“每+名词”会涉及到一个斯科林函数。此函数要求在“every”或“每”的统制范围内存在一个词汇或形态上允准的变量,这个变量可以由三种方式引出:无定名词,反身代词,英语时态算子或算子“都”。另一方面他们也呈现出不同特征。第一,它们的内部结构存在差异。对于“every +名词”,“every”后面可以直接跟单数可数名词或数词;但是在“每+名词”中“每”和名词之间必须插入量词。这是因为英语中的“every +名词”能充当谓词,所以能被计算,而汉语中名词只能充当论元而不能作谓词,量词的作用是计数或统计最小单元。第二,因为汉语遵循同构原则,在没有“都”的情况下“每+名词”不会产生辖域歧义。“Every +名词”的辖域解读相对复杂,除了前人研究中提到的辖域歧义,本文发现充当间接宾语的“every +名词”相对直接宾语来说会占窄域,但是在类指算子出现的情况下会产生虚幻的宽域。第三,汉语中“每”经常和“都”共现,尽管算子“都”可以通过引出隐性事件论元来允准“每+(一)+ CL +名词”或改变句子中“每+(一)+ CL +名词”的辖域关系,但它却不能和“每+数词+ CL +名词”相容,因为当数词大于1时,此结构是不确定的。从这两类全称量词短语的对比研究中,我们看到句法和语义是相互作用的。单一的句法或语义途径都不能解释“every +名词”和“每+名词”的允准语境和允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