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期和中期(1911-1937年),青岛迎来两次旅寓高潮,对城市发展尤其是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廷逊位后,一百多名遗老客居德人占据的青岛。他们在图谋政治复辟之外,从事文化和经济活动,促进了青岛知名度的提高,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提升了崂山的文化品位。但是,由于多数人居青时间短,同市民交流少,加之主客文化承载新旧性质上的差异,逊清遗老对青岛城市文化的影响是有限的。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随着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的成立、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大批文化人士移居青岛,并吸引了一批社会名流和文化青年来青岛短期旅居,青岛城市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利用大学、报纸和各种社会舞台,积极开展文学创作、文化创新和普及活动,使青岛增添了文化城市职能,确立了作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地位和作为“海洋科学城”的特性,并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旅寓文化的发展给青岛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包括为数不少的名人故居、重要的历史活动和大量有关青岛的文学作品。这笔遗产也是富有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应当予以全面的保护和利用。
对青岛旅寓文化的历史研究应当引起重视,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政治与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城市发展与历史遗产保护等基本关系,有益于当代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