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农民生活、农村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民增收乏力、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产生活环境在某些方面出现恶化趋势;农业生产增长动力不足等等。现阶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补足农村发展短板已是一项突出任务。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又在十九大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图解决当前农村环境落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载体,一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的发展跟上国家发展的整体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民群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手抓,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浙江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和实践地,起步早、基础好,并在国内农村建设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美丽乡村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浙江省部分县(市)区实施美丽乡村政策的有关数据,总结出在美丽乡村政策指导下,浙江省的农村在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收入增收、文化繁荣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同时,也客观指出美丽乡村的政策实施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基层政府的执行力、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村集体经济等因素影响,针对性地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树立农村发展新理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化解空心村困境,加大农村公共投资和服务保障,强化民主自治,深化农村制度改革等政策建议,为今后美丽乡村政策的实施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