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影响腮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研究分子生物学指标CD44V6、p16对腮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5-2000.12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入院的116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病例。按照UICC(2002)关于大唾液腺癌的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Ⅰ期18例,Ⅱ期32例,Ⅲ期15例,Ⅳ期51例。单纯手术者59例;术后接受放疗者57例,术后放疗剂量50-60GY;1例患者接受术后姑息化疗(化疗药物为DDP+5-FU+博来霉素);1例患者术后放疗联合化疗(放射剂量60GY,同期使用DDP+VDS化疗)。通过生存分析探讨了影响腮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9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CD44V6、p16表达水平,比较CD44V6和p16在腮腺粘液表皮样癌、腮腺多形性腺瘤、正常腮腺组织中表达的差异;评价CD44V6、p16在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CD44V6、p16不同表达水平对腮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影响。所用统计方法有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秩和检验法、Spearmans等级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法。
结果:1.116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性别:男女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58%和80.70%,P=0.022。(2)年龄:≤40岁和>40岁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66.67%,P=0.000。(3)饮酒:不饮酒与饮酒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85%和58.33%,P=0.026。(4)T分期:T1、T2、T3、T4期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44%、88.24%、75.00%和55.77%,P=0.000,再做两两之间比较,T1~T3、T1~T4、T2~T4之间有显著性差异。(5)临床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44%、90.63%、69.23%和56.60%,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Ⅰ-Ⅲ、Ⅰ-Ⅳ、Ⅱ-Ⅳ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与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71%和36.84%,P=0.000。(7)远处转移:无远处转移与有远处转移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48%和12.50%,P=0.000。(8)面神经侵犯:无侵犯与有侵犯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59%和52.94%,P=0.000。(9)腺体外侵犯:无侵犯与有侵犯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59%和61.29%,P=0.000。(10)手术切缘:阴性与阳性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04%和48.57%,P=0.000。(11)表面皮肤受累:无受累与有受累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36%和46.43%,P=0.000。(12)病理分级: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74%、76.67%和50.00%,P=0.000,进行两两间比较,高分化型与中、低分化型之间,中分化型与低分化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13)手术方式:浅叶切除术、全叶切除术、扩大切除术、联合根治术四种方式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31%、78.13%、63.64%和54.55%,P=0.00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P=0.006,OR>1)、病理分级(P=0.000,OR>1)、远处转移(P=0.000,OR>1)是影响腮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独立因素。3.39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统计分析结果(1)CD44V6表达水平在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与多形性腺瘤间有差异(P=0.000)、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与正常涎腺组织间有差异(P=0.000)、多形性腺瘤与正常涎腺组织间有差异(P=0.003);P16表达水平在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与多形性腺瘤间有差异(P=0.000)、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与正常涎腺组织间有差异(P=0.000)。(2)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CD44V6、P16在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不相关。(3)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中CD44V6高表达者预后差(P=0.048),P16的表达水平不影响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预后(P=0.595)。(4)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和T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CD44V6、P16表达水平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1)T分期、病理分级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分期越高、肿瘤分化越差、有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越差。(2)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中CD44V6高表达者预后差;p16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无关。(3)CD44V6表达水平有可能成为腮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