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翁通—爪哇海台ODP807A深海钻孔底栖有孔虫群和底栖、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以及碳酸盐溶解指标,对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和碳储库变化进行了研究。
底栖有孔虫优势属种主要有Epistominella exigua、Pullenia bulloides、Oridorsalis umbonatus、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Melonis barleeanun、Pulleniaquinqueloba、Gavelinopsis lobatulus、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Uvigerina spp.、Fissurina spp.、Globocassidulina favus、Astrononion novozealandicum等。底栖有孔虫因子分析和常见种结果表明,552ka以来属种组合的变化,以375、300、148、70ka为界分为五个阶段,和生产力指标所示的古生产力阶段性变化基本吻合。因此,552ka以来的底栖有孔虫属种组合主要反映的是古生产力的变化情况。
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浮游和底栖之间的碳同位素差(Δδ13CP—B)和底栖有孔虫内生种百分含量一致表明552ka以来的海洋表层生产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为基础估算的初级生产力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MIS10—9期、MIS7—6期和末次冰期里是生产力高值期。本次工作还初步探讨了西太平洋生产力变化的控制因素,认为北太平洋高纬区很可能是西太平洋的一个主要的营养盐供给区。
807A孔有孔虫碳同位素和碳酸盐溶解指标分析表明,西太平洋碳储库变化有100ka的短偏心率周期以及岁差、半岁差周期,并且包含两次碳同位素重值:MIS13期的δ13Cmax—Ⅱ和MISS—1期的δ13Cmax—Ⅰ,δ13Cmax—Ⅱ和δ13Cmax—Ⅰ构成一个500ka的长偏心率周期的旋回;而氧同位素所反映的高纬地区冰盖的张缩有短偏心率周期以及岁差、半岁差周期,但无500ka的长偏心率周期,说明碳的变化虽为地球轨道驱动,但独立于冰盖的变化,有着自己的周期。碳酸盐溶解指标变化表现出的“太平洋型”碳酸盐溶解旋回,可能和“冰期北太平洋深层水”的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