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及碳储库变化

来源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翁通—爪哇海台ODP807A深海钻孔底栖有孔虫群和底栖、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以及碳酸盐溶解指标,对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和碳储库变化进行了研究。 底栖有孔虫优势属种主要有Epistominella exigua、Pullenia bulloides、Oridorsalis umbonatus、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Melonis barleeanun、Pulleniaquinqueloba、Gavelinopsis lobatulus、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Uvigerina spp.、Fissurina spp.、Globocassidulina favus、Astrononion novozealandicum等。底栖有孔虫因子分析和常见种结果表明,552ka以来属种组合的变化,以375、300、148、70ka为界分为五个阶段,和生产力指标所示的古生产力阶段性变化基本吻合。因此,552ka以来的底栖有孔虫属种组合主要反映的是古生产力的变化情况。 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浮游和底栖之间的碳同位素差(Δδ13CP—B)和底栖有孔虫内生种百分含量一致表明552ka以来的海洋表层生产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为基础估算的初级生产力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MIS10—9期、MIS7—6期和末次冰期里是生产力高值期。本次工作还初步探讨了西太平洋生产力变化的控制因素,认为北太平洋高纬区很可能是西太平洋的一个主要的营养盐供给区。 807A孔有孔虫碳同位素和碳酸盐溶解指标分析表明,西太平洋碳储库变化有100ka的短偏心率周期以及岁差、半岁差周期,并且包含两次碳同位素重值:MIS13期的δ13Cmax—Ⅱ和MISS—1期的δ13Cmax—Ⅰ,δ13Cmax—Ⅱ和δ13Cmax—Ⅰ构成一个500ka的长偏心率周期的旋回;而氧同位素所反映的高纬地区冰盖的张缩有短偏心率周期以及岁差、半岁差周期,但无500ka的长偏心率周期,说明碳的变化虽为地球轨道驱动,但独立于冰盖的变化,有着自己的周期。碳酸盐溶解指标变化表现出的“太平洋型”碳酸盐溶解旋回,可能和“冰期北太平洋深层水”的形成有关。
其他文献
你对未来世界,有什么样的想象?  先来幻想一下:2030年的某天,你起床,在家中戴上一套VR装备,和大洋洲的客户开会。两小时后会议结束,你搭乘无人驾驶车辆,到隔壁城市和朋友午餐。午餐你点了一份用牛的干细胞培育出的人工牛排。晚间运动,你选择了以海岛为背景,慢跑在沙滩和夕阳的虚拟现实中。  Google的工程总监库兹韦尔说过一句话:“我们的未来将不再经历进化,而是经历爆炸。”他有本著作《奇点临近》,谈
期刊
该文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①2001-2002年度黄河利津站各形态营养盐浓度与通量、营养盐的分级、黄河三角洲地下水营养盐浓度以及入海通量;②输入黄河氮和磷的数量、年际
抗生素以其优良的抗菌作用,被人类广泛地使用,致使其以各种途径,大量地进入到自然环境中,尤其是水环境中。其中,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广谱的抗菌性而被大量使用,因此成为水环
从病大菱鲆中分离到九株菌VA-1、VA-2、VA-3、VH-1、VI-1、ET-1、EN-1、MA-1和PA-1。经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VA-1、VA-2、VA-3为鳗弧菌,VH-1为哈维氏弧菌,VI-1为肠弧菌,ET-1为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