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然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结构性问题,目前最为突出的一个就是“两高一低”,即“高投资、高出口与低消费”。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就是高储蓄,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本文以居民储蓄率为研究主体,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来探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机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本文在Zou(1996)的框架基础上,通过内生政府支出,求解一个含有私人消费、公共消费、私人资本存量和公共资本存量的动态系统。结论表明,存在一个最优资本产权结构,使得经济能够登上平衡增长道路。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引入资本产权结构来探究转型与储蓄率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个“刀锋式”储蓄率的求解方法。 (2)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居民有较强的储蓄效应,而对农村居民却有负的储蓄效应。分组回归证得,在服务业相对工业较发达的省份,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了明显的正影响。地区水平的数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不仅有城乡差别,而且有地区差异。 (3)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 (4)不同税种的增长效应与储蓄效应并不一致。增值税对居民储蓄率有正向影响,但对经济增长不明显。营业税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对储蓄率没有体现。企业所得税对储蓄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但对经济增长不显著。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均不明显。 (5)贷款规模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原因是:第一,贷款规模直接导致了我国TFP增长率的下滑;第二,贷款规模对城镇居民储蓄率起抑制作用,对农村居民储蓄率有促进作用。我国现有的金融抑制政策并没有使得城镇储蓄率增加,同时也没有拉动经济增长,相反都是起了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