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太湖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藻华暴发频率越来越高,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产生的不利影响。藻华暴发水体会形成高浓度藻毒素和氨态氮,本文研究了太湖藻华暴发时不同湖区水体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并分别研究了氨态氮、亚硝酸氮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以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鉴别了这些物质的毒性大小。为藻华成灾过程中衍生污染物的筛选及毒性大小的分级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成果: (1)为了评价太湖蓝藻暴发对水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产生危害的程度,于蓝藻水华暴发的2009年7月在太湖梅梁湾(M1和M2)、湖心区(H)和胥口湾(X)四个点采集水样,将斑马鱼胚胎直接暴露于该水样中,研究太湖不同湖区水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梅梁湾M2点的为7%,显著高于空白组(K)(p<0.01),湖心H和梅梁湾M1点为5%左右,也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而胥口湾X点和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别。蓝藻暴发水体对斑马鱼胚胎产生致畸作用,其畸形表型为脊椎弯曲、尾部弯曲和心包水肿等。同时,不同湖区水样对仔鱼生存活力指数(SAI)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梅梁湾M2点仔鱼活力最弱,胥口湾X点仔鱼活力最强。对于试验期间所采的水样,梅梁湾M2点蓝藻密度最高,胥口湾最低,梅梁湾M1和湖心区H介于两者之间,太湖蓝藻密度的分布与胚胎发育的畸形频率具高度的一致性。因此,藻华暴发水体会对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危害水生态系统的安全,对人类健康也会产生潜在危害。 (2)在本试验中,观察到NH4Cl暴露使胚胎发育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在最高浓度32 mg/L时,接近一半的胚胎都没有达到正常的发育时间,发育延迟胚胎的发育时间参差不齐。说明NH4Cl的存在对胚胎有强烈的胁迫作用,可能是非离子氨透过壳膜进入胚胎体内,影响孵化酶的活性。 NH4Cl对7d龄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氨对7日龄斑马鱼幼仔的96h LC50=1.93 mg/L,安全浓度(SC)=0.19 mg/L。而且对比5h胚胎和7d龄幼鱼的死亡率,发现斑马鱼鱼卵对NH4Cl的忍耐力大于幼仔。 太湖水华暴发过程中,梅梁湾中心氨态氮的浓度达到0.457mg/L,已经远大于对斑马鱼安全的浓度0.19 mg/L。所以氨态氮可能是水华产生健康风险的其中一种衍生物。 (3)本试验中研究了亚硝酸盐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NO2对胚胎发育有致畸作用,畸形的表型包括尾部弯曲、心包水肿、脊椎弯曲。而且随着NaNO2浓度的增大,胚胎的畸形率也显著增大,对照组畸形率为0.71%,10mg/L时畸形率为3.12%(p>0.05)无显著性差异,浓度为40、80、100 mg/L时畸形率相应的为6.93%、9.78%、22.66%(p<0.05),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生存活力指数可以反映幼仔的成活率,处理组的SAI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发育试验和生存活力试验的结果一致表明NaNO2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幼仔存活率有显著影响。 但是在分析太湖蓝藻暴发时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时,发现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并不高,在水华浓度最高的梅梁湾,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只有0.06mg/L。所以亚硝酸盐可能不是引起太湖水华健康风险的主要物质之一。 (4)关于MC-LR致点突变的研究,应用长片段测序法对含斑马鱼p53基因外显子7~9的1596bp的目标片段进行碱基突变分析,结果表明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处理后碱基突变率显著高于未处理的野生型,说明DEN对p53有致点突变性。这也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检测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对p53基因是否产生点突变作用时,发现10μg/L和100μg/L MC-LR处理都是阴性结果,碱基突变率和未处理的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别。以往的研究证明斑马鱼的生活史早期对MC-LR有吸收,并且体内的解毒体系对此做出反应提示机体有可能将MC-LR代谢成低毒的化合物。所以产生阴性结果的原因可能是MC-LR诱发癌症的途径不是使DNA产生点突变,而是其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