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针刺独阴穴为主配合局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出现的尿失禁症状提供有效的临床方法。方法:本研究以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盲随机平行对照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针刺独阴穴为主配合局部电针组)和对照组30例(口服缩泉丸组)。其中治疗组平均年龄在61—68岁间,治疗组平均年龄在61—69岁间。治疗组取穴:独阴、百会、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操作:嘱患者排空膀胱,取双侧独阴穴,位于足第2趾远端趾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患者采取仰卧位,准确定位,局部常规消毒后,使用0.35mm×40mm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针感自足第2趾放射至周围及足底部,捻转1min,足底部酸麻胀痛热感明显,以患者耐受为度,不留针;百会斜刺进针,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取气海、石门、关元、中极快速进针刺入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各穴位运针,以患者觉酸、麻、胀痛得气为宜,针柄上接电疗仪,正负极依次接气海、石门、关元、中极,选疏波(频率为1Hz),患者有针感及肌肉明显收缩为宜,每日1次,每次30分钟,6次后休息1天,2周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缩泉丸,6克/次,日三次,两周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判定疗效。以治疗前治疗后尿失禁程度的评估以及尿失禁程度疗效分析、膀胱最大容量(B超测定)、及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为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的疗前疗后对比观察,来探讨针刺独阴穴为主配合局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作用。结果:1、治疗组疗后与疗前尿失禁程度评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后与疗前尿失禁程度评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的尿失禁程度评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尿失禁程度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3、根据膀胱最大容量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进行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两组疗后组间进行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膀胱最大容量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根据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独阴穴为主配合局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缩泉丸。2、针刺独阴穴为主配合局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肯定,对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有改善。